刘瑞梅
内蒙古五原县荣义中心校 015100
《音乐新课程新标准》中提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的表现特征,主导者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真实情感内涵。音乐情感是审美教育教学的核心,审美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不是理性说教的深刻程度,而是情感感染的强烈程度。审美只能通过激动唤起情感的共鸣强度来加以衡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大强度地感染学生。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四个步骤去着手。
一、导情
音乐是一门抒发感情的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可以表现人类各种丰富的表情。悲可使人忧,欢可使人跳,痛恨可使人义愤填膺,怜爱可使人钟情满怀。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它各自的情感特征,作为课堂音乐主导者必须多积累多听,利用多种形式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正确深入地挖掘每首作品的情感特征,从而在上课开始时导人相关的情感因素。如教室环境可布置有关于音乐的背景挂图、多媒体……情由境生,模拟和创设一定的音乐环境或作品情景,是情感的催化剂。《乐记·乐本篇》中说道:“乐者,音之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作为音乐者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让学生先观看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从感官上感染学生,真正做到人心之感于物也;在教唱学生唱《春天在哪里》《春之歌》等有关春天的歌曲时,在教室摆上几盆绿色植物或鲜花。在欣赏民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先朗读唐朝诗人张若需的《春江花月夜》;在教学生唱舒伯特的《摇篮曲》前,可先听听勃拉姆斯的《摇篮曲》…这样,使学生能在情绪上有一个统一的基调,为接下来的情感教学目标打下基础。
二、情感的升华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学会了体验、表现情感,就要着手进行深化情感。对于一首作品,我们要听的是什么,感受的是什么,总结的是什么,让这些问题触动学生去探究隐藏于音乐作品背后的东西,从而上升到高层次的音乐鉴赏层面。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音乐作品中汲取艺术的养分,提升音乐的素养增强审美能力。
例如,让学生欣赏《黑猫警长》这首歌曲,让学生在乐曲中感受音乐诙谐幽默的同时,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在音乐感受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更加亲密,使学生明白做错事情的后果。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同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也只有在真正的音乐欣赏中让我们发现情感的内涵所在;也就是在音乐欣赏中要千方百计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其价值观得到升华!最终达到以情明理,以情怡心的目的。
三、激情
有了统一的情绪,还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情感离不开认识,所谓“知之深,爱之切”就说明了只有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才会产生真挚的情感教学多年发现,与学生的关系太遥远的古典音乐,现在的学生很难以去接受,学生在课堂上若无其事、无动于衷不能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其主要原因还是对那个时代、背景、生活、内容缺乏了解。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一些教学手段对作品的背景、年代及作者的创作意图、音乐的主题以及使用的乐器、音色等加以描述或展示,激发学生对作品的联想、想象,从而在情感上引起更深刻的共鸣。在欣赏音乐时就可以这样去启发学生:引子中圆号的声音和小提琴的震音,可以想象山寨传来了北京报喜的电波,山谷中传出牛角传递喜讯的号角声,排鼓,铃鼓的加入想象少数民族姑娘脚上的窜铃,小提琴像姑娘轻盈的舞姿。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学生的情,用自己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学生以美感的启发,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描述启迪,并富有激情地范唱、指挥或弹奏时这种情绪就会得到感染,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情感。
四、融情
教学音乐需要师生的激情迸发和情感交融,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尽量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教师的知识技能不再是权威和裁判,而是朋友间互相帮助和交流的资源,是观众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不再畏首畏尾,使他们的情感能尽情释放。如在欣赏音乐后,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欣赏者心目中具体的感情却是千差万别,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教师也说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与学生交流。在合唱教学中也可以教师唱一个声部,学生唱一个声部合作演唱。在教唱歌曲时鼓励学生二度创作,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同时教师也可用不同的方式来展示对歌曲的情感(投入地弹奏歌曲旋律、饱含深情地范唱、一小段激情的舞蹈等)。这样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和老师展示自我、情感交融的舞台,老师和学生共同接受音乐的洗礼,它使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距离,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共生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