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睿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总报告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5期   作者:张丽
[导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
        张丽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凤凰小学 山东 日照 276826
        【摘要】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睿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意在通过教学实践,探究以“学生主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多元互动”为特征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通达,健康活力、幸福成长的能量场。
        一、研究背景
        核心素养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风向标、主基调。核心素养这个词被教育界广泛关注起于1997年,是经合发展组织首先提出这个概念,除经合组织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以及美国等10多个国家都对核心素养进行了研究。核心素养研究在国际基础教育改革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也成为全球热点。2014年3月,“核心素养”在我国首次提出,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意见》中提到:“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可以说这是教育全球化改革发展的主流趋势,是时代发展的教育需求,也是当下我国教育改革的政策性要求。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核心素养总体框架一经发布,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三个维度、六个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框架的提出,标志着课程改革为了应对信息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变化而实现的一次华丽转身,即从对内容的关注转向对学习结果的关注,从对教材、标准的要素关注转向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功能的关注。核心素养也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北师大研究小组定义核心素养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中国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2018年1月,教育部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本次修订后,普通高中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建议。简言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最基本、最重要的素养,是学生在课程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该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由于每个学科的特点和性质不同,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育人本性的特点。它厘清了学科课程的育人目标,指明了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方向,规划并引领了学科教育囧雪时间。学科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是学科育人目标的认知升级。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建构课程育人的专业话语,打破学科等计划的困局,提供更具教育性的问责,消解分科与整合的对立,推动课程领域的专业对话,体现了中国课程人为世界课程共同体解决同类问题所提供的“中国方案”。
        本人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基于上述当前课改形势,结合贯彻落实2018年东港区教育局“课堂教学创新年”要求,以及区教育局2018年教学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学校实际,2018年初,在校内提出了“聚力学科核心素养创建精彩睿力课堂”这一教研主题,并开展了“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睿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校本课题研究。
        二、课题界定
        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睿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意在通过教学实践,探究以“学生主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多元互动”为特征的“问题驱动睿力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问题驱动,体现的正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知识的主人。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或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探究、合作、运用、创造等,老师做好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不但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及时点拨处理课堂生成,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关注每个学生,既注重基础目标的达成,又关注发展性目标达成,有效拓展,落实学科德育。这样,学生从学科学习中获得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会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理论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学科核心素养是各门学科对核心家养的独特贡献,准确把握学科本质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的灵魂。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两者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系。学科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路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韩震认为: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但是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造成了在微观的教学目标中只关注知识学习,容易形成知识学习与学科育人功能的割裂,导致宏观育人目标、中观学科育人目标和微观课堂教学目标有机联系不够。针对这一现象,教育部研究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转化为学科育人目标,即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时代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转变,与之相应的教学也需要重新建构: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体现学科育人;教师中心转向学生本位;评教本位转向评学本位,评价融入教学过程中,可称嵌入式评价;文本中心转向生活中心。
        2018年秋季学期,为加强理论素养的提升,本人组织教师对余文森教授的著作《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进行了共读,该书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理论的学习,为课题的实施找到了理论遵循。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基础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并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简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包含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以及在此教学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原则、师生活动结构、方式、手段等。由此可见,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在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支撑下,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验证,不断修改完善,再上升到理论层面,最后总结提炼出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样式。换句话说,教学模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探索形成的教学程式。
        “睿”有明智、智慧、通达、英明的意思。“睿力课堂”即轻负、高效、人本、发展的课堂。虽然说教学教无定法,要顺学而导,但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为探索出更为有效、更为科学、更利操作的教学程式,符合学科属性,实现教学结构的完整性、科学性,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发挥才智,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展现自己的教学风格与魅力,将会使课堂更具生机和活力,而不是教学结构不完整、教学设计凌乱、目标达成度不高、全无章法的课堂,教无定法应该是在教学设计合理、课堂教学结构完整、有效达成目标的条件下,教师自由展现高超的教学技艺,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一种课型可以根据不同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积累创造出一种或多种教学模式,但发挥的作用就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睿力课堂教学模式在原则上是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集学习、实践、研究于一体,是融合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开发的活力课堂。
        五、研究方法:
        为使本课题的研究更为全面、科学、系统,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拟采用以下五种方法研究本课题。
        1.文献资料法。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为核心,查阅、钻研相关资料。
        2.个案分析法。分学科为研究对象,跟踪听课、集体教研、提出整改方案,针对发现的问题点及时研究应对的措施,以点带面,带动课题组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寻求突破,在突破中力争提高。
        3.调查研究法。以教学反思为主,对影响课堂效率、教学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调查、
        了解、收集,研究形成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睿力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成框架。
        4.行动研究法。对语、数学科,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为目的,在教学模式的探究中,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反思及教学实践上进行不断的尝试。
        5.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教师都做到每有反思,时时有感悟,处处有交流,定期对课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资料的汇总,交流研究心得,以研讨、报告、论文等多种方法总结经验,逐步
形成研究成果。
        六、保障措施
        1.本课题是经深入研究文献资料和分析国内外关于对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对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在学校课题组内反复论证,并得到学校主要领导、资深教科研专家的指导,因此本课题符合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
        2.本课题研究理论论据充分而科学,研究目标明确,阶段实施过程思路清晰,实施的可操作性强,课题完成的可能性有保障。
        3.本课题组成员都是学校的教干教师,多次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培训,乐于和善于进行理论总结,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同时,课题主持人已专注此专题的研究论证了很长时间,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能够正确把握该课题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这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七、研究步骤
        1.2018年1月----2018年3月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1)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2)组织开题论证。
        (3)做好文献研究。
2.2018年3月----2018年8月课题研究的尝试阶段
        (1)开展理论培训。
        (2)结合校本教研活动,按照本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睿力课堂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3)阶段性总结,提出初步研究成果。
3.2018年9月----2019年8月课题研究的完善阶段
        在初步形成的问题导向睿力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观摩教学,案例分析,教师交流等形式,进一步丰富完善语、数学科问题导向睿力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4.2019年9月----2020年7月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
        (2)召开总结交流会议,申请课题结题。
        (3)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推广成果。
        八、研究过程
        课题“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睿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于2018年12月21日立项。2018年初作为校本课题开始研究,按照计划于2020年7月完成研究。课题实施以来,在市区教育科研部门的关心与指导下,课题组团队共同努力,按照研究计划,以学校幸福教育的实施为背景,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教研组研究共同体为载体,扎实开展研究,带动了教师专业成长,优化了课堂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完成课题组建设,研究行有所向
        课题正式立项后,作为课题组主持人,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人员分工,明确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落实研究任务并提出要求。
        为确保课题的顺利实施与纵深推进,课题主持人制定研究方案、策划部署,学校教科室与教导处负责研究活动的组织落实,并收集整理研究档案;以教研组为单位,课题组成员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教师践行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睿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学校把此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规划实施,督导反馈,检查落实等。
        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进展及时召开课题研究相关例会,总结发现、记录思考,并针对期间出现的问题有效改进。
        (二)创新教育科研模式,研究有条不紊
        学校实施“三三六”教师培养模式,即学校转变思想观念、转变培训方式、转变评价方式,对教师实行入格、升格、风格培养,设立“搭台子、架梯子、悬桃子、给面子、照镜子、压担子”六子激励法,为教师专业成长蓄力。
        同时,创新以学习心得分享会、课题研究通气会、教学研讨培训会、读书论坛交流会、学业诊断分析会“五会”教研范式统领,建立每周二“三专教研活动日”、每周四“课题教研活动日”科研机制。每周二的“三专教研活动日”开展专业阅读与交流、专业写作与展示、专业培训与研讨的“三专”教研活动,内容涵盖教育教学研究的多个层面,让教师核心素养在学习中延伸,在探究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
        开启“教研组学科教研管理模式”,教研活动计划创新性以月历形式制定。探索实施“幸福成长1+5”学科教研共同体管理系统,即活动以一个研究主题为中心,开展人人参与交流的“精彩阅读分享”(文本共读+感悟体会),促业务理论提升,拓展教育视野;“精彩案例分享”(包括课例视频+点评研讨),促教学技能提升,拓展教育实践;“精彩课题分享”(研究理念+课堂展示),促学术能力提升,拓展学术思维;“外出学习分享”(示范课例+心得交流),促课改理念提升,拓展课改思路。让教师在系列化、多样化、实效化的教研组活动内容中,发挥主人翁作用,积极自主地参与,人人既做主讲人,又做研究员,既钻研理论,又探索实践,在课改试验田中品尝创造的快乐,收获的喜悦,成长的幸福,建设强有力的学科教研共同体学习型组织。每学期末举办教研组“幸福成长”凤鸣讲坛,“精彩总结分享”团队建设、成长历程、科研成果,评选优秀教研组、优秀学科教师、优秀课改先锋等。
        构建“两层面四域链”校本研修提升体系,“两层面”即从宏观层面,主要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教育发展趋势等,对发展视野提升;从微观层面,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课改要求,加强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研究等,打造“轻负、高效、人本、发展”的课堂,对教学素养提升。“四域链”即四个领域校本化研修提升行动链,包括教师基本功提升行动、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行动、教学实践研究提升行动、教育发展视野提升行动。开设“多维”学习渠道,拓展课题研究学习平台。通过“走出去”,开阔教师的视野,多次外派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要求参与教师撰写心得并将外出学习精神与课改研究相融合,及时组织汇报课与研究课为一体的展示课,转化运用先进理念,对研究达成更深层次的认识,通过课堂展示,体现新收获、新思考、新实践;落实“请进来”,9月份,特邀市教科研中心副主任李军做题为《对当前教育变革的认识和思考》的报告;重视网络研修活动,有序组织在职教师全员参与省远程研修学习、积极参加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在线学习活动并全员通过考核。搞好暑期远程研修,教师们进行了学科课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专题学习。同时,设计印制教师读书随笔记录本(内设“幸福采撷”、“幸福修炼”和“幸福品读”专栏),列书单,在专业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中,摘录教育新动态、新政策、新导向,撰写课题研究案例,教师共读课题研究相关专著、期刊等心得体会,在幸福成长1+5教研共同体“精彩阅读分享”中,利用读书沙龙、读书论坛等分享交流。
        创新的科研模式的实施,贯穿于各种教研活动中,形成科研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出学校、科室、骨干教师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课堂教学是教学管理的主阵地。作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深入一线,发现一些课堂尤其是一些新教师的课堂存在教学理念不先进、教学结构不完整、教学设计不合理、目标达成度不高等现象,造成课堂低效。为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2018年初,“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睿力课堂模式研究”作为校本课题由本人向学校提出,并制定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的尝试阶段:2018年春季学期伊始,学校教科研工作会议上,围绕“聚力学科核心素养创建精彩睿力课堂”这一主题向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和解读,并组织集体观看了国家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崔允漷教授的“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实施”培训视频。“睿力”课堂教学模式的打造,学校做到三个结合,落实五项措施,发展师生核心素养。即把提升教师四大核心素养(教师的教育情怀、专业素养、教育艺术、创新精神)与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相结合,将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与推进课题研究相结合,将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与强化科研精细化管理相结合,实施“三三六”教师培养模式。通过开展青蓝工程、课题研训一体化活动、统编教材网络培训、首届“睿力”课堂优质课评选、学段研讨课、同课异构、岗位大练兵、教师共读专著《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教师读书论坛等一系列教科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研究过程中既注重夯实理论,又勇于行动实践,研究组成员都是教学骨干,大多担任教研组长,加强教研组长培训,发挥他们的辐射引领作用,带动教师们探索实践“学生主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多元互动”为特征的“问题驱动N步教学模式”,使课题研究得到有力推进。2018年底,初步提炼出语文学科中高学段“自主初探,形成初识——理清主线,主题质疑——合作探究,能力训练——升华主题,立德树人——立足教材,有效拓展”问题驱动五步教学模式框架,和数学学科“发现问题,自我初探——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炼要点,能力训练——创造学习,生活应用”睿力课堂“问题驱动四步教学模式”,并倡导数学教研组继续跟进研究,不断探索完善。在此过程中,体现我校对中高学段语文精读课文“睿力课堂问题驱动五步教学模式”研究,由殷老师执教的《桂林山水》一课被评为市级优课。本课题也于同年12月经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专家评审委员会批准立项。
         课题研究的完善阶段:2019年3月1日,作为课题主持人,主持召开了开题会。在课题推进研究中,结合“五会”(学习心得分享会、课题研究通气会、教学研讨培训会、读书沙龙交流会、学业诊断分析会)教研模式,每周二“三专教研活动日”、每周四“课题研究活动日”的科研机制,实施“幸福成长1+5”(即活动以一个研究主题为中心,开展人人参与的“精彩阅读分享”、“精彩案例分享”、“精彩课题分享”、“外出学习分享”和“精彩总结分享”,于期末举办教研组“幸福成长”凤鸣讲坛,评选优秀教研组、教坛新秀、教学创新奖、优秀课改先锋等)学科教研共同体管理系统,构建“两层面四域链”校本研修提升体系(“两层面”即从宏观层面,主要学习国家大政方针、教育发展趋势等,对发展视野提升;从微观层面,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课改要求,加强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研究等,打造“轻负、高效、人本、发展”的课堂,对教学素养提升。“四域链”即四个领域校本化研修提升行动链,包括教师基本功提升行动、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行动、教学实践研究提升行动、教育发展视野提升行动),强化校本研训的专业引领作用,助推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攀升。同时采用课题研究“六步走”的工作思路:学校总体引领——科室跟进督导——学科教研带动——个人研究探索——智慧交互共长——成果提炼共享。组织教师共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范式》等书目并测评,开展“睿力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展示课暨第二届“睿力课堂”优质课评选活动、青年教师岗位素养大赛活动和以“如何设计出具有时代感的语文课培育新儿童”、“漫溯统编教材习作教学更新处”、“基于学校课题研究背景下的数学课教学策略”和“数学深度学习教学实践分享交流”等为主题的研训一体化系列教科研活动,立足校情深度推进课题研究。高洁老师执教的语文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荣评市级优课,孙文迪老师执教的《大象的耳朵》荣获区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期开学期间,探索科学有效的线上指导新规律、新规范成为新挑战。在教师授课上,我们采用“前置学习+预习微课+重难点指导+讲练结合+线上互动答疑+总结提升(知识提升、能力提升、品格提升)”的模式,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关内容发表在2020年2月27日出版的日照日报上。翻转课堂在教育信息化时代体现着独特优势,线上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校远程教育的优质运行。有三节数学微课被日照教育云平台、学习强国推荐,成为优质远程教育服务资源。张磊老师的疫情期间网络学习空间主题应用案例《远程教学战疫情网络空间作用大》荣获市级评比二等奖。返校后“加强学生课时学习评价的设计与运用,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主题教研活动,加强了课时学习的多元评价研究,我们尝试除了采用即时性的表现口头评价(小组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他评与自评结合),还着眼本节课的重难点,或者知识发展点、能力训练点、素养提升点开发工具随机、适时评价,创新评价方式、指标运用,体现知识、能力、素养的螺旋上升,和新课改理念相对应,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落实。
        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睿”有智慧、通达的意思。“睿力课堂”的构建以“轻负、高效、人本、发展”为朝向,而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睿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意在通过教学研究实践,探究以“学生主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多元互动”为特征的“问题驱动教学模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通达,健康活力、幸福成长的能量场。睿力课堂教学模式在原则上是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集学习、实践、研究于一体,是融合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开发的活力课堂。历经三年的研究,我们研发总结出更适合教育信息化时代智慧校园背景下的睿力课堂教学模式,即语文阅读教学“任务驱动,前置学习——自主初探,形成初识——理清主线,主题质疑——能力训练,方法积累——升华主题,立德树人——总结反思,目标评价——立足教材,有效拓展——线下互动,反馈提升”睿力课堂问题驱动八步教学模式框架,“前置学习,汇报展示——问题驱动(问题情境),引导初探——解决问题,建立模型——能力训练,生活应用——创造学习,提升技能——总结反思,目标评价——巩固拓展,素养延伸——线下互动,反馈提升”睿力课堂问题驱动八步教学模式。在总结交流会上,分别与语文、数学教师梳理研究历程,发布研究成果,在校内推广应用。
        九、研究结论
        1.摸清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厘清研究思路与研究目标
        深入一线,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研,了解了当前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分析出阻碍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哪些环节是高效的,哪些环节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提炼出各学科存在的共性的问题,依据学科属性,分学科有针对性地归纳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向着力解决课堂教学设计是否合理,结构是否完整,思路是否明晰,重点是否突出,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是否注重核心素养导向,课标是否有效达成,是否既关注基础性目标的达成,又关注发展性目标的培养,是否发挥出学科育人价值,体现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人本性,使学生通过学习之后形成相应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2.提炼出特色突显、具有成效的睿力课堂教学模式
        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是新时代教育的诉求,这种诉求说到底就在于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这就要鼓励教师深入探讨教学规律,研究学生学习规律,从而真正去帮助学生学习与成长,引导学生形成高阶思维,实现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的实践主人。历经三年的研究,我们研发总结出更适合教育信息化时代智慧校园背景下的睿力课堂教学模式,即语文阅读教学“任务驱动,前置学习——自主初探,形成初识——理清主线,主题质疑——能力训练,方法积累——升华主题,立德树人——总结反思,目标评价——立足教材,有效拓展——线下互动,反馈提升”睿力课堂问题驱动八步教学模式框架,“前置学习,汇报展示——问题驱动(问题情境),引导初探——解决问题,建立模型——能力训练,生活应用——创造学习,提升技能——总结反思,目标评价——巩固拓展,素养延伸——线下互动,反馈提升”睿力课堂问题驱动八步教学模式。在总结交流会上,分别与语文、数学教师梳理研究历程,发布研究成果,在校内推广应用。
        语文学科阅读教学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分为五步:
        (1)任务驱动,前置学习
        这一环节强调前置性学习,也就是课前预习。老师课布置学生通读课文、圈出生字、读准字音,尝试运用积累的理解方法、比如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等,初步解决不易理解的字词,结合课后习题,初步思考。这和学生提前学了,是不同的概念。不是像数学一样,都会了还学什么,没有兴趣了。而语文的阅读理解,应该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了预习的基础,再去学,学生应该更容易走进文本理解与实践,走出文本运用与升华。
        (2)自主初探,形成初识
        这是导入之后的环节,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导入部分我们没有规定用何种方式导入,导入的方式只能说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对教学设计的思考,结合内容采用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或者通过简要复习从最近发展区入手谈话导入都可以,但是从深度学习的教学理念出发,不管是情境创设、复习旧知、联系生活体验谈话导入切入,我们应该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入,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出指向达成本节教学目标的探究问题,同时揭示课题,让学生由问题驱动展开学习,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这就是一个“自主初探,形成初识”的过程。这里以预习课文为切入点,在预习过程中,自主尝试字词通关,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认知,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理清主线,主题质疑
        在预习检测字词通关后,要初步感知课文,也就是“理清主线”,比如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主人公有谁等等,继而围绕主题再度设疑,这里的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老师提出,带着解决问题的任务进行课文的深入研读,带着挑战性任务展开深度学习。
(4)能力训练,方法积累
        带着解决问题的任务进行课文的深入研读,这个过程中融合“合作探究,能力训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多元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解锁任务,任务是可以具有挑战性的。在课文深度阅读理解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以小组、同桌讨论等形式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共同攻克有难度的问题。其间通过语文实践经历基本知识的学习、掌握学习策略、提升必备能力、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深化思维,训练能力。
        (5)升华主题,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总目标。为有效达成,可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文脉梳理中,升华主题,发挥学科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
        (6)总结反思,目标评价
        总结是学习回顾的过程,可以更好地培养思维能力,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提升。在反思中可再度质疑,让问题实现堂堂清。评价作用决定核心素养提升需要教评融合,评价作用包括发展、激励、导向、鉴定、管理等,评价的类型也有诊断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教学评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和考量,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作为基点培育。教师既要能根据学业目标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如能运用表现性评价、家庭作业和口头交流等多元评价方式,保证方法与目标匹配外,还要能根据特定的目标开发评价工具。
        课时学习的多元评价中,我们尝试除了采用即时性的表现口头评价(小组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他评与自评结合),还着眼本节课的重难点,或者知识发展点、能力训练点、素养提升点开发工具随机、适时评价,创新评价方式、指标运用,体现知识、能力、素养的螺旋上升,和新课改理念相对应,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7)立足教材,有效拓展
        随着新教材的改版使用,对学生阅读量的加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足教材,结合文本,可从阅读课文作家系列作品,与课文同题材、同文体、同主题等方面入手,向学生推荐书目、篇目拓展阅读,还可参加与课文内容相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8)线下互动,反馈提升
微课等优质教学资源可反复观看,为学生复习提供方便。线下班级钉钉群的互动,更能拉近师生距离,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连麦、留言请教,让问题及时解答,有针对性的给予学生帮扶,利于教师及时得到学情反馈,而教师也能在智慧平台发布小练习,推荐共读资源等,拓展学习空间,提升学习的趣味性、有效性。
        数学学科睿力课堂“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分八步:
        (1)前置学习,汇报展示
数学小课题化学习往往更易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需要学生前置学习,探究实践采集信息数据,利用智慧交流平台,学生可以上传相关素材,让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备课。在课堂上汇报展示,也为新授课做好了铺垫。
        (2)问题驱动(问题情境),引导初探
        数学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意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即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这些步骤应该体现积累活动经验、展现思考过程、交流收获体会、激发创造潜能的过程,老师要注意制造或者说抓住课堂生成的“生长点”与“延伸点”,引发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数学经验。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它们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核心,也是教材的主线(同时也是我们强调的小学阶段的十个数学素养关键词)。把握这样的课改理念,当前,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深度学习,强调给学生创设情境,联系已有的学习经验和体验,在任务驱动下进行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性学习,基于学生的认识设计教学,在问题情境或认知冲突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在探究、发现、思辨中帮助建构概念、规律等,是学生高阶思维形成的过程。
        问题可以激活思维,优化学习方式破解核心问题,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螺旋上升是指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设计情境要渗透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去研究。“问题驱动(问题情境),引导初探”是导入环节,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导入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对教学设计的思考,结合内容采用创设情境、游戏、故事、联系生活体验、或者通过简要复习从最近发展区入手切入问题谈话导入都可以,从儿童立场出发,让儿童快乐、幸福的学习,让这样的影响在一生的成长中发酵,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数学的“四维目标”,即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课堂更加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可让学生寻找其中蕴含的数学信息,经历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旧知引出未解新知,感受探究的乐趣。
        (3)解决问题,建立模型
        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展开挑战性探究,期间可分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学习成果,表达思维过程,并敢于质疑他人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能够总结出公式、定义、规律,以及形成的思维方式、数学经验、数学策略、数学方法等。通过充满趣味的练习、分层练习等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深化思维,系统建构知识,由建模到脱模。
        (4)能力训练,生活应用
        趣味练习、分层练习可让学生建构更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数学素养,强化能力,联系生活实际,用积累的数学思维、数学策略、数学经验、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
(5)创造学习,提升技能
        学生创造性学习,可自己结合生活实际创编题目,同学互答,互动评价。通过学以致用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引导学生思维能力递进到综合与运用、迁移与创造的高级阶段,高阶思维能力得以有效发展。
        (6)总结反思,目标评价
        作为课程与评价概念,核心素养是一种完整的育人目标体系。从抽象到具体,他可以分为三层:顶层是教育目的,中层是学科育人目标,底层是课堂教学目标。这三层自上而下不断具体化,自下而上不断抽象化,构成了课程育人的完整框架,也体现了课程育人的复杂性和专业性。课时评价中,围绕重难点的掌握,知识、能力、素养的形成创新研发量化工具及时评价,更有针对性的诊断学生当堂学情。
        (7)巩固拓展,素养延伸
        具有探究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弹性分层作业为知识的巩固更能增添乐趣,教师们关注学生基础性目标的达成,也关注发展性目标的达成,意在让数学知识、能力、素养成为学生未来成长的助力引擎。
        (8)线下互动,反馈提升
                优质的教育资源线上共享,班级钉钉群的互动、智慧学习平台的运用,提供了学习的便捷,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问题及时破解,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让帮扶更有效,学生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学习之旅也更加快乐幸福。
                
本文为日照市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有效落实学科核心素的
“睿力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8PT071

        作者信息:张丽,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凤凰小学,地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天津路149号,手机号:13963030873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10.
        2.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1-193.
        3.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3-1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