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政课议题式教学议题情境优化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5期   作者:徐军
[导读]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徐军
        杭州市萧山区第三高级中学 浙江省 杭州市 311201
一、议题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1、尊重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2、立足课堂实际,改革育人方式。《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
        3、提升学科素养,改造呈现方式。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政治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
二、议题式教学情境优化的概念界定
1、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议题式教学是指围绕议题,通过议题的情境创设和活动设计,开展政治学科的认知思辨和活动探究的教学过程。议题式教学的特征有:第一、开放性。议题既包含政治学科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第二、针对性。议题的选择、实施,既针对政治学习重点,又能破解政治学习难点。第三、引领性。选择积极价值引领学生学习体验,构建思维导图引领学生政治逻辑,采撷正能情绪引领学生学感学情。
2、议题的情境优化。
        以中学思想政治学科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透视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的问题、话题、课题,运用情真、意切、境典、列问的情境综合优化策略,在议题式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议题情境优化思维的指引下,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三真”——真情、真感、真生活。真情指教师选择当下社会、当前视野的时事政治热点、焦点,布局事件的发生、发展,选择、组合情境的搭建、呈现,使之具有情境性、教学性、科学性;真感指通过议题教学情境优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收获的真感真觉。例如集体主义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宏观调控的有力等;真生活指在议题教学情境优化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内心确信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的信念,拒绝学习的“假大空”教学现象的产生。
三、议题式教学情境优化的策略
(一)情真——情由境生,真材实料。
         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如何有效展开议题的教学,关键是教师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怎样有效营造“情真”的教学情境,笔者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情境素料选择的优化。典型的情境是议题教学最好的老师。高中思政课教学要提高亲和力、有效性、针对性,必须为学生构建真实世界与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真实的情境,主要的做法有:
①社会热点展示情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积累与收集素材,分类整理。例如:“学习强国”、《新闻联播》、“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周刊》、《求是》、《中国新闻周刊》等官方的网站、报刊等。引入社会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做到立意高远,情境精致,表达精确。学生通过感悟社会热点,学生评析时事热点,辨析事件全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②家乡变化演绎情境。思政课如何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改革创新课题。浙江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浙江具有鲜活而丰富的地方教学资源。例如在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第一框 “伟大的改革开放”时,让学生讲述萧山改革开放的故事,体会萧山改革先锋人物精神,通过萧山的变化演绎中国改革开放的场景,这样打通了家乡与教材的关系,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达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政治认同。
③校园景观映显情境。校园景观的文化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想来源,校园景观的历史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基础,校园景观的教育性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途径。譬如学校归纳、提炼,形成全员认同的学校精神,倡导“大气、勤奋、专攻”校训,身临学校主题文化景观,这些校园资源在高中思想课“伟大的民族精神”学习时,就是具体、生动、有力的例证。
2、情境呈现方式的优化。在议题教学的情境优化的做法:①题材多样。有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外交等多方面。②形式纷呈。涉及文字、图表、漫画、典故、古文、诗词歌赋、名言、警句、俗语、成语、文件精神、领导人讲话、典型事例。③情境规范。情境是实现议题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关系着教学质量与教学目标的实现。要做到简洁明了,切忌过长;全面、完善,切忌片面,断章取义;信息宜丰富,能引发学生思考,忌过于单一;选用生活化的话题,切忌敏感的国际关系、民族、宗教、战争等问题和尚未定论的话题。
3、情境整合技术的优化。
        在议题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造,要以情选境、以境生情、以境促情,因此情境素材的技术性表现,要力求显性和隐性相整合;有效信息与干扰信息并存;对学生不熟知的信息,一定要全面、完整,避免考生无所适从;情境语言应生动鲜活,忌枯燥说教;叙述要科学、严谨,避免歧义;素材要作出有效的结构化处理,忌呈现方式单一,情景设计要符合生活逻辑和学生认识。
        教师创设的新冠抗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熟悉感和亲切感,学生处在情境教学氛围激发认识的激情,政治认同,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二)意切——逻辑呼应,情理相映 。


         高中思政新课标倡导“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力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和生活关切相结合,达到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教师在确定议题的情景材料要把握三个原则:
1、贴近文本,逻辑呼应。
        运用议题情境的目的是用来印证教材文本的理论观点,议题情境的选择紧紧围绕教材文本的重点、难点、理性的升华点。教师要全面把握教材,理清章节、框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准确抓住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的目标。要用按照“观点统率材料”的要求选择情境素材;按照“材料印证观点”的原则设计设问方式。
2、贴近学生,情理相映。
        高、远、空、大的主题,学生必然感到深奥难懂、索然无味。只有把那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符合学生认知层次的议题情景引进课堂,才会引起学生的教育共鸣。内容要贴近学生,须紧扣学生思想的薄弱点、动情点、可教育点。
3、贴近时代,情趣相依。
        议题教学应营造“议”境,即真实的时代情境,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教师要与时俱进地选择时政热点与生活案例等,体现人文性与生活化,让议题教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现实,在感受时代情境材料中,达到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的教学目的,既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同时十分强调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育。
(三)境典——一例到底,层层剖析。
        议题情境素材来自社会生活实际,教师需要对真实生活情境进行结构化处理,保留关键性的事实与特征,剔除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创设一例信息充分、经典的议题情境。在境典的情景材料组合中要过好“三关”:
1、议题情景材料少而精。
        议题情景材料要有典型、有针对性,教师须对议题情景材料浓缩、提炼、组合等加工;议题情景材料的问题分析与教材的难点、重点、争议点有机结合,实现在感性的生活情景中悟出理性知识,又能用理论来解释、说明社会生活现象。
2、议题情景典型而综合。
        整堂课主要运用一则综合材料,一例到底,层层剖析。有时教师对材料要进行嫁接、移植、组合。情境素材行文体现简洁、明快、有序;情境创设内在逻辑清晰,表达层次分明;情境语言优美活泼,切实减少材料无效信息的干扰。
3、议题情景复杂而析议。
        议题式教学的最显著特征是“议”,“议”的成功与否是课堂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复杂的议题教学中,学生在讨论中成长,在辨析中明理。教师创设复杂的情境优化技术有:一是情境涉及的主体越多,主体之间的关系越复杂,情境越复杂;二是影响制定某项决策及其产生结果的因素越多,情境越复杂;三是基本决策要实现的目标越多,情境越复杂;四是观点、立场或价值观、利益越多样且相互冲突越大,情境所蕴含的价值、功能、作用越丰富多样,情境越复杂。
 (四)列问——序列为线,以问为索。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教学的起点。实施议题式教学的关键不仅仅“设计议题”,而重点思考如何“破解议题”的问题,主要的做法有:
1、有效设问,强化辨析。有效设问主要体现:
①立意导向。立意导向主要有素养立意、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和价值观立意。 一是素养立意。即问题要反映及体现政治认同、科学素养、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二是知识立意。对情境设问要验证的教材知识进行明确预设。主要的路线是实例推导知识或知识判断实务;三是能力立意。在提供情境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②问题导向。面对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调动和选用恰当的学科知识与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具有的基本能力。
③生活导向。以重大热点所关注的主旨思想为切入点,考问学生综合获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运用政治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及说明热点问题。
2、有序设问,验证思路。
        情境设问之间应有一定的递进逻辑关系,或按学生的认识顺序,或按教材理论逻辑,或按情境素材本身的内在逻辑等,要兼顾多方面因素,有相应承接关系。
3、有条设问,构建逻辑。
①限定设问。在议题情境中的有条理且富有逻辑的设问往往通过知识限定、情境限定和设问角度来设计。明确限定知识或隐性限定知识,根据情境素材的主要信息,概括提炼出实际问题,在设问设置时,明确本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②逻辑设问。高中思政课的设问一般富有逻辑性,即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展开。一是“是什么?”。这类设问往往是解读、判断、说明、概括材料的关键信息,具体涉及基本事实、主要现象、根本观点,常用的关键词有“体现了”、“表明了”、“这说明”、“实质是”等。
二是“为什么?”。这类设问往往是探究某现象,某事件、某行为、某观点等发生(形成)的原因、依据、合理性、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等。常用的关键词有“原因”、“依据”、“理由”等 。
三是“怎么办?”。这类设问往往是就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某一事件,某一观点等提出建议、启示、警示等,常用的关键词有“这启示”、“这要求”、“措施”“我们应该”等。
         基于议题教学情境优化的思政教学,营造了一个生活化学堂,激发了学习主体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获得了创造发展的空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