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阳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安洛乡中心完全小学 551806
摘要:小学教育教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关键的学科,对德育教育的有效落实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变得更加普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期间,应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引起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充足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真正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道德与法治
前言:新课改的全面深化落实实施,对德育教育更为关注,小学道德与法治也成为落实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道德与法制教学期间,应用信息技术,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有效运用,对知识内容做出形象直观的具体展示呈现。运用此种教学方法,可为课堂教学注入全新生机活力,促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产生更加充足的学习兴趣,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落实,培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促使学生精神文明和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应用信息技术,有效丰富教学资源
开展课堂教学期间,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可使课堂教学重新焕发生机活力,构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对知识内容做出直观呈现,使课堂教学可以更具感染力,实现知识内容的有效拓展延伸,使抽象理论知识可以变得更为具体直观,并提供丰富的教材资源。通过为学生体用丰富教学资源,可促使对教学更为感兴趣,对学习保持充足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并对知识做出全面深入的学习理解,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培养学生品德素养的真正提升。同时,利用视频、图片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更为充足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关于“我们受特殊保护”一课,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位于课堂教学播放展示“成长在法治的阳光下”等歌曲视频,以视频的方式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法制、法律的保护作用,使学生对法律、法制做出更为深入的了解认识,并学会遵纪守法,促使其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与此同时,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同样可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法律进行交流探讨,促使学生对法律所具有的保护作用做出进一步的认识了解[1]。
二、应用信息技术,提高道德践行能力
课堂教学期间,需对道德认同感的重点培养予以充分关注,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同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促使学生感知能力得到有效增强,并使静态知识可以内化成学生实际能力,使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通过信息数的合理运用,为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提供重要辅助,对知识做出形象具体的直观展示,使学生可以对善恶、美丑等做出更为深刻直观的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辨别是非能力,这也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关键影响和作用。同时,还可培养学生善良观念,养成优秀风气,使其道德践行能力得到真正提高。例如,关于“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一课,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利用多媒体对正面和反面的法律维权等知识做出直观展示呈现,使学生可以对此产生相应的认知,了解到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重要,认识到法律所具有的保护作用,在生活中真正做到知法守法。课堂教学期间,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并构建适宜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真切体会和感受。与此同时,教师还需重视对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有积结合,培养学生道德践行能力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应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对于道德与法治,具备思想性和教育学特点,每一课均涉及到生动形象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以及道德精神。知识以语言讲述的方式,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如果可利用动态形象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对信息技术加以合理应用,可有效丰富思维想象,为课堂增添升级活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自主学习,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化提高,例如,关于“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播放展示“法制讲堂”、“今日说法”等视频,使生活同课堂加以充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认知理解,了解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法律,认识到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性,以此对生活中的法律做出充公感受,并培养学生优秀的法律意识。课堂教学期间,借助于信息技术,有效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自主学习。形象直观的知识内容、课堂归纳总结等,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深入学习理解。此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真正提高[2]。
结论: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学期间,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为有效落实新课改全新教学理念,教师务必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所具有的重要性做出深刻认识了解,对信息技术加以合理有效运用,并在课堂教学中深入实践探索,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使学生道德与法制意识和道德素养的综合提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沫竹.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践研究[J].天津教育,2019,000(002):56-57.
[2]林明.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J].中外交流,2019,026(022):30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