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减贫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22期   作者:郝浩伶
[导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此极大的推动了各个前沿领域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的反贫困实践中,社会保障制度扮演了重要角色。
        郝浩伶
        龙口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  山东  烟台  264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此极大的推动了各个前沿领域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的反贫困实践中,社会保障制度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人们对贫困认知的不断加深,社会保障制度也朝着实现贫困人口机会公平、权力公平的方向改进。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减贫;发展
        引言
        我国的科技领域正在高速的发展中,各个层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然而,从古至今,贫困和反贫困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人们的政治、文化及经济背景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定义贫困及分析贫困的表征、成因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在贫困区域为贫困群体设置系统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社会风险及贫困产生的几率。就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社会保障体系并未成熟,社会保障减贫发展机制仍待完善。
        1完善扶贫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法律体系
        从国际经验来看,立法先行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立法、行政、司法与各种社会保障组织按照法定职责各司其职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但与推动扶贫与社会保障相结合有关的法律则未能建立。建议尽快围绕社会救助修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促进《社会救助法》的早日颁布和实施;完善低保法律体系,尽快出台《农村社会保障法》及其配套法规;将与扶贫相关的社会保障项目纳入立法议程,增强减贫项目的规范、权威、强制和针对性,形成一套在社会保障体系下的扶贫相关法律体系。
        2提高安置农村公共产品的效率
        国家政府应仔细分析农村贫困的现状,找出导致贫困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由于政府不能为农民群众送去全面的公共服务,使农村前进步伐始终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为此,政府应从自身做起,不断加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努力建设成为高效、全面的服务型政府,为实现农村早日脱贫奉献力量。与此同时,由于公共产品的多样化,使农村群众对公共产品的性能不能很好把控,政府就需要派遣专业人员对农民进行针对化教育学习,并保障每个人都有效掌握公共产品性能。在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量过程中,最普遍的当属于可持续发展类公共产品,如环境污染治理、计划生育、基础教育和水土流失等,要想早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早日实现农村脱贫,就需要在政府的号召下加强对农村的管理服务。
        3加强政策创新
        无论是哪个国家,普惠性意味着高成本,准确性代表着高难度。国外实践表明,存有偏误的贫困瞄准容易造成人群之间的分化和矛盾,如孤立出贫困人群或造成依标准划分出的贫困群体和非贫困群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贫困瞄准可能产生的问题,成为社会保障扶贫的难点。印度在推进普惠性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采取了“瞄准创新”的做法。具体有3种类型:一是社会救助的普遍化。印度针对贫困寡妇的社会救济金项目,一开始仅提供给“贫困线以下”家庭的寡妇,但事实上,即使在相对富裕的家庭,寡妇也经常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而将此群体排除出去即造成了瞄准错误。因此,印度当前的做法是倾向于将寡妇救助金扩大到所有寡妇,体现出了在普惠性基础上进行贫困瞄准的特征。二是劳动就业的“自我选择”。在无法瞄准贫困人口的时候,选择不瞄准,通过规则制定,让贫困人口“自我选择”。例如,印度的农村就业保障计划就是基于自我选择的原则:每个农村成年人都有权申请就业。但是,大多数愿意参与NREGA、愿意做体力劳动的人都来自贫困家庭。同样,在校园午餐计划中,有一个很强的自我选择的因素,即公立学校的孩子往往来自贫困家庭。

三是探索“排除法”,即不再识别贫困家庭,而是转向将富裕家庭排除在外,然后将除富裕家庭外的所有其他家庭纳入保障中。
        4积极引进工作福利理念,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减贫
        公益性岗位,或生态公益岗位是指由政府设置的,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为主要目的,由政府主导出资扶持或社会筹集资金开发的,符合公共利益的管理和服务类岗位。公益性岗位主要能安置残疾贫困人员、大龄失业贫困人员等特殊贫困人员,而农村公益性岗位是一种对通过市场自由择业确实无法实现就业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进行的过渡性安置方式,具体包括农村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看护、社会治安协管、乡村道路维护、保洁保绿、社保协管、生态防护员等工作岗位。设立生态公益岗位是国家政策中帮助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制度安排。
        5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适应性
        由于我国社保体系的管理呈条块分割、城乡分割、多头管理的状态,社会化管理程度低,导致流动人口参保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都很高,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流动人口的参保率,从而难以形成社会保障和精准扶贫的互动机制。要想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保制度对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的适应性,就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解决城乡社会保障关系的跨区域转移和接续。近年来,我国加快了这方面的制度建设步伐,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合理配置社会保障资源,加大对流动人口的覆盖是建立社会保障和精准扶贫互动机制的核心内容。
        6分摊社会风险,为损失提供补偿
        社会保险是分散风险的一种关键性手段,目前,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运用。相较于其他分散风险的形式来说,社会保险的优势较多,比如,相较于商业保险而言,其准入门槛更低,并且具备较强的风险应对能力,其参保基数相对较大;相较于在行业与血缘基础上所形成的非正式保障来说,社会保险具备较强的跨域能力,并且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强制力;相较于储蓄形式而言,其保值增值性能相对较强;相较于金融投资的形式来说,社会保险参保者的津贴收益具备较强的稳定性,而贫困者希望能够增多财富,但又不能承担太大的经济风险,因此社会保险是非常适合的。另外,随着老龄化社会趋势渐渐加深,贫困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在这种形势下运用社会保险制度,相较于其他救助形式而言,社会保险的可持续性更大,人们的接受度也相对较高。
        7完善保障特困群体的安全网
        对于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的贫困群体,政府的惠农、金融普惠等政策无法帮助他们增收,应在考核无误后实行长期的社会救助,确保其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重视城市特困群体,虽然农村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基数大,但是也不应忽视对城市贫困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对于因突发情况(如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的贫困群体,只需提供临时医疗救助和社会救助,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培训,提升人力资本,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收入尽快脱贫。完善最低生活保障金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保障标准,通过提高低保标准缩小低保金缺口,提高城市低保救助的替代率,最低生活保障金的金额需合理设置,防止受助对象产生“懒汉心理”。
        8结语
        社会保障不但是反贫困的主要目的,还是反贫困的关键方法。在我国乡村减贫发展中的嵌入程度渐渐深化。要减小由于制度差异所导致的缝隙与叠加程度,实现扶贫和低保等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此外,还应着手建设多主体及多领域的反贫困合作治理结构。现今,中国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减贫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制度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及缺陷,因此,今后务必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林闽钢.社会保障如何能成为国家治理之“重器”—基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视角的研究[J].社会保障评论,2017,15.
[2]郭小敏.精准扶贫战略推进中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联动机制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8,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