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青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王心悦
[导读]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就在提醒人们清明将至。

 清·青

浙江师范大学   王心悦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就在提醒人们清明将至。一般从这时候,雨就会开始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南方的屋子里会被潮气浸湿,似乎连梦中,都得时常备着把伞。然而,今年的雨未如期而至,浸润整个清明。
        虽说今年的清明少了雨水的滋润,但走在田间的小路上,脚下的土地还是松软非常。抬起脚踏下去,半个鞋底便会沾上厚厚的黄土。
        阿公长眠于那座在阳光的照射下能泛着金光的山头上。在到达之前,约莫走十几分钟的黄泥路。
        今年的清明少了些雨的滋味,却意外添了几分风的趣味。每每微风拂过,便产生了扯一缕清风入怀的心思,净化心灵,吐露污浊。顺着风吹拂的方向望去,便看见不远处泛起的梨花雨。大朵大朵的花瓣簌簌地落下,与脚下松软的泥土合二为一,那悲壮的姿态,颇有些“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的意味。
        记忆中,阿公家的院子里也种过几株梨树。每到三月末的时候,总能看见一簇又一簇的雪白傲然地屹立在枝头,软软地连成一片。风一吹,雪白的面颊顷刻间就会染上暧昧的红晕,与底下托着她的绿叶交相辉映,妩媚却又不失清丽。我常连着花柄一起摘下,为的就是吮吸到花柄中白若凝脂的“梨花蜜”。“梨花蜜”这个名字本是我一时兴起随口取得,后来却在李时珍的《人间草木》中发现确有其名。真是一场意外的惊喜!
        忽略脚下的松软继续往前走着,小路两旁几株冒着绿光的小苗苗迫使我不得不停下我的脚步。我俯下身子,扎下一簇,看着一蓬蓬枝干上还挂着银霜的艾草,其特有的醒脑香味夹杂着泥土的浑浊,竟也发出清苦浓烈的香味。《孟子》中有言:“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草是一种中药,其叶似菊,叶表面多呈深绿色,背面时有簇簇灰短的绒毛。它的生长能力极强,即使是秋天茎秆枯萎了之后,还是能在来年的春天长出一丛又一丛的蓬勃。
        每到约莫清明的时候,阿婆便会提着篮子沿着山坡挖满一篮筐的艾草。


摘下的艾草用处可多着呢:一部分会被晒干,抓上些棉花和荞麦壳,一起网住春天的气息——做成香包,还能驱赶蚊虫;一部分晒干后泡成艾草茶连续喝上几天,感冒就会不日而愈;但是对于阿婆来说艾草最大的用途就是化身成清明粿的材料。
        阿婆做清明粿的手艺可是能从村头传到村尾。经她手的清明粿,个头又大又饱满,如果你比较幸运,还能吃到她特质的“雕花青团”。
        艾草从摘下到清洗、捣烂、榨出汁,每一步阿婆都亲力亲为。艾草榨出的汁和着糯米粉,不断搅成絮状,然后,用手不断按、压、揉,使得每一滴汁水都能渗进缝隙中。直到揉到光滑、有韧性,就形成了初步的青团模子。两大勺调好的芝麻馅儿,将青团子塞得满满当当的,顺着边缘捏出层层褶皱,一个“饺子”形的清明粿就包好啦。阿婆还不满足于此,她还会用做剩的面食儿在清明粿的外头添上些花,有时是梨花,有时是樱花。这些花朵像是生来就长在这上面似的,配合着绿青团谱出一场春天的梦,让我们在打开蒸笼的一刹那,便能收获一大片花海。
        常常是刚放上蒸笼,院门口就有小孩拿着筷子在探头探脑,时不时还会隔着香味夹一口空气,仿佛美味已在嘴边。
        阿婆向来爱热闹,也从不吝啬分享。无论是青团还是粽子,她总会额外多做些,让我往这家分送一盘,给那家拿几个。
        等到青团出锅,阿婆便会拿着筷子,穿过层层的雾气,找到躲藏在迷雾下的青团,将它们拨弄开,待到雾气退去,便一个个分给我们。
        我们就坐在门前的青石凳上,手里捧着还在冒热气的青团,一口下去就是一场春天,岁月静好,大抵不过如此吧!
        前头传来阿婆的呼喊,我才惊觉我竟已落了这么多,便攥紧手里的几颗艾草追了上去。阿婆看见我手中攥着的艾草,笑了笑,对我说:“原来我的囡囡又想吃清明粿了呀,阿婆知道你要来,一早就备好了,一会回去就能吃着。”我小心翼翼地将艾草放入口袋,腾出手握住了那双已无法与记忆重合的手,向着眼前泛着金光的山头走去。
        一旁的梨花似是被注入了灵魂,将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寂寞尽数抖落,那飘向的地方开着一片绿海,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