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头木偶操纵表演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揭育利
[导读] 我国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大量的传统艺术,这些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内涵与人文风貌,木偶戏就是其中之一。

广东茂名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  揭育利

摘要:我国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大量的传统艺术,这些艺术凝聚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内涵与人文风貌,木偶戏就是其中之一。木偶戏中以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及铁枝木偶最为著名,其中杖头木偶在南方较为常见。而要充分表现出杖头木偶的艺术魅力,就需要对其操纵表演的技巧与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练习。本文将围绕杖头木偶操纵表演的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杖头木偶;操纵;表演;策略
        引言:木偶戏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也有傀儡戏的称呼。我国的木偶戏起源于秦汉时代,在唐宋时期得到兴盛,明清时期发展至巅峰。不同地区的木偶形态与表演方式也存在差异,而木偶戏本身则借助这种差异分为杖头木偶、皮影、布袋木偶、提线木偶等等。杖头木偶在大小上有所差别,但均有一根命杆配合两根手扦进行操作[1]。作为我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杖头木偶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完成了其操纵表演的技巧与体系的完善,以独特的魅力为世人所称道。
        1.关于杖头木偶
        杖头木偶在南方较为多见,古时称为“托偶”、“托戏”,也有“三根棍”的俗称,这与杖头木偶一根命杆两根手扦的操作方式有关。命杆与木偶头部相连而手扦则分别连上木偶的两只手,在木偶衣服里边的叫“内扦”,暴露在外的叫“外扦”,表演者的表演即是通过操纵木偶三根棍子来使木偶做出不同的动作。通常分为直竹木偶和枪把木偶两种,两者的区别在于直竹木偶纯粹靠一根柱子控制木偶的身体与头部,枪把木偶则在命杆上进行类似驳壳枪的设计,有表演者认为直竹木偶适合扮演男性角色,而枪把木偶则适用于女性角色与儿童角色的表演,有时也会应用两种木偶的特性扮演特殊角色[2]。
        2.杖头木偶操纵表演的策略
        杖头木偶操纵表演的策略与其结构直接相关,可以简单概括为“举”、“捻”、“走”三方面。
        2.1杖头木偶的“举”
        举功是杖头木偶操纵表演的基本功,其实就是指表演者手握命杆将木偶举起,在手势上采用大拇指与食指叠在命杆上操纵木偶面部表情的机关,另外三指握住命杆保持稳定。举的关键是保持木偶的平与稳,平是指要使木偶处在一个稳定的高度,一般在“一米七”以上,此处的“一米七”不是高度数据,而是用于挡住木偶演员的挡片的俗称,对木偶演员的距离感有一定要求,不能出现忽高忽低的情况。此外考虑到观众多采用仰视的方式观看杖头木偶戏,因此在举的时候要使木偶略微向前倾斜,大致保持二十度左右的倾斜度即可[3]。如果从透视原理的角度进行分析,木偶与台前的距离不同,举起的高度也要随距离进行调整,离得近的时候可以低一点,而离得越远就需要举得越高。稳则是要举得稳定,表演者在举起木偶的时候不能使木偶产生歪斜、摇晃的情况,这也是杖头木偶表演的根本要求。



        从杖头木偶戏的表演要求来看,演员的举功直接关系到木偶的各种身段与动作,是木偶在舞台上塑造起相应形象的关键,绝大多数操纵表演技巧的实现都需要建立在扎实的举功上,只有在具备足够水准举功的情况下,才能有效操纵木偶做出各种表情、动作,因此举功的练习应当引起表演者的重视,表演者只有在掌握举功的基础上才能正常进行各种表演。
        2.2杖头木偶的“捻”
        杖头木偶的举以操作命杆为主,而杖头木偶手扦的操作则通过捻来实现.手扦需要演员用另一只手进行操作,用下三指围住两根手扦操纵杆,之后由拇指与食指再加上另外三指的配合捻动手扦,来使木偶做出包括作揖、拿东西、耍弄器材等各种动作。有些情况下表演的时候会需要木偶双手处于不同高度,那么就需要采用串扦子的方式,具体做法是由拇指与食指波动一根扦子,而无名指与小指则用来夹住串下来的扦子。动作越复杂(如端酒、书法等),对捻的要求越高,有时还需要用举命杆的手的拇指夹住一根扦子,另一只手全力操作另一根扦子,如果两只手同时都有动作要求,甚至还需要其他演员的辅助才能进行表演。
        捻的关键体现在稳、准、活三方面,表演过程中不能使木偶的双手出现无节律的晃动,行走时要使木偶双手自然摆动,与身段相契合,是为“稳”;在表演各种动作时需要达到足够的准确性,如在“抹须”时不能出现抹脸、“掏领子”要一次掏准,不能有多余的动作,是为“准”;“活”则是指在进行动作时要具有自然灵活的特征,不能使木偶的动作过于直接死板。捻的实现只能依靠两根手扦,而木偶手部的动作完全依靠手扦进行,因而捻是操纵杖头木偶表演的关键技巧,也是需要表演者认真练习的内容。
        2.3杖头木偶的“走”
        走可以简单理解为杖头木偶在舞台上的步法步态,主要表现形式以模仿寻常人或动物的行走、跳跃、翻身等动作为主,在具体形式上与戏曲中不同行当的步法具有相似性。然而杖头木偶所用的舞台面积较小,因此在木偶的步法上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通常情况下如非需要(如木偶造型或亮相需要出现脚),木偶的脚一般不会露在外面,但又要体现出木偶的拟真性,要使观众有木偶在逐步行走的感受,因此木偶即使是在走云步的时候也要出现起伏或波动。其次由于木偶体积比真人要小,因此对于木偶步伐的控制要根据木偶的体型、舞台的尺寸相应缩短,并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感。走的目的是帮助木偶塑造出相应的人物形象,同时还要配合人物在剧情下的情绪特点,因而也是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关键内容。在与举功、捻功有效配合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杖头木偶戏的表演。
        结语:杖头木偶除了一根命杆两根手扦之外,再没有其他的操作机关或装置,这就使得其表演完全依靠表演者的基本功及操纵技巧。在这一门上没有其他的旁门左道,表演者只有勤学苦练举、捻、走这三样基本功,并强化三者之间的协调运用与切换,才能使得杖头木偶的行动更加流畅,以更灵活的方式表现人物,塑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角色,使杖头木偶舞台表演趋近完美。
参考文献:
[1]李密.谈杖头木偶各具风格的表演特点[J].戏剧之家.2019,(15):31.
[2]刘微微.湖南邵东杖头木偶戏的艺术风格[J].明日风尚.2017,(7):22.
[3]柳悦.形体表演对杖头木偶舞台表现的重要性[J].剧影月报.2017,(6):66-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