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背影》(节选)译文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张营、 李学芹*
[导读]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20世纪初以来的经典散文之一,这与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参与密不可分。

四川成都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    张营、 李学芹* 610039

摘要: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20世纪初以来的经典散文之一,这与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参与密不可分。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个“背影”,这就是这篇文章经久不衰的原因。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分析笔者对《背影》中的一个段落的尝试翻译。
关键词:接受美学理论;《背影》;读者中心;期待视野;不确定性 
        一、引言
       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经典,不仅要分析作者和作品,更要将其与读者联系起来。文学文本作为一个开放的话语系统,其意义来自于作者和读者参与的过程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作品要成为“经典”,不仅是作者或作品的单方面努力,还必须考虑到读者的因素。作为读者,当我们接受文本时,我们不仅会考虑到作者自己的感受,还会以自己的感受来解释、填充和丰富文本本身的内涵。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大多数读者接受《背影》并不是因为它描述了伟大的父爱,而是因为每个读者在文本中都找到了自己的那一份父爱。因此,在作者的主观愿望与文本之间,在读者的感受与文本所包含的内容之间必定存在差异。
        二、接受美学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一个新的理论流派开始在西方文学作品领域孕育并成长。 这一新理论超越了文学研究的传统范围。 它不以作家和作品为研究对象,而是以读者为研究对象,来考察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并将作家的审美感受置于读者之下。该理论就是接受美学理论。该理论是由以姚斯和伊瑟尔为首的德国文学理论家创立的.1967年,姚斯在他的著作《文学史对文学科学的挑战》中提出了接受美学的概念。
        首先,接受美学确立了读者的中心地位。姚斯指出,正如工人生产的产品不进入流通领域,不被消费就不能成为商品一样,如果不被读者阅读,作家创作的文本也只能是一张张纸,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在接受活动中,每个读者总是从自己的“期待视野”来看待作品。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读者进入文学阅读与欣赏的过程之前,基于他们个人复杂的人生经历和文学经验,他们往往会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审美定势。换言之,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学修养、欣赏水平、审美情趣、阅读体验等来阅读作品。对于一部作品,读者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期待视野。
        再次,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 这里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指作品内容的不确定,而是指文本中能引起人们想象和联想的内容,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相同的。
        三、从接受美学分析《背影》(节选)翻译
        (一)《背影》(节选)翻译之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地位
        创作文学作品是为了供读者阅读,其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只能在阅读过程中实现。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散文之一,《背影》的受众多为外国读者。要想传播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中国文化,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外国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因此,作为一名译者,我们必须适当地把握中国文化和词汇,并对一些特殊语言进行合理的转换,做到既能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又能考虑到语言之间的差异。因此,在整个尝试的翻译过程中,译者没有使用难懂的词语,而是选择使用易于理解又不是体面的词语。
        (1)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译文:My father and I have been going around seeking a livelihood in recent years, and our family conditions have been worsening day by day.
        本例句中,在翻译“东奔西走”一词时,增加了一个短语“seeking a livelihood”,更易于外国读者的理解。“光景”一词译为“conditions”,“conditions”一词的一个英文释义为“the circumstances or situation in which people live, work or do things”,所以外国读者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光景”这一难懂的词汇了。
        (2)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译文:When he was young, he left home to make a living in supporting the whole family alone and made a lot of achievements.
        本例句中,“出外谋生”是指父亲离开家外出谋生,所以翻译为“left home to make a living”,将“left home”翻译出来更易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大事”在文中并不是是指重大的事情,而是指父亲年轻时取得的成就,所以译为“achievements”,而不是“great things”或“great events”。
        (二)《背影》(节选)翻译之接受美学中的期待视野
        《背影》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感染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最重要的原因是文章中所表达的父子情怀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关于《背影》的写作意图,朱自清先生要表达的是真挚、深沉且感人的父子之爱。当然,朱自清先生也试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表达“坚持”的可贵品质。因此,在充分感受“父子”深厚感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用接受美学理论来分析“爱”的内涵。虽然笔者所选段落较为简短,但要在翻译中体现原文词句的准确性和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并不容易。
        (1)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译文:When I read this, through my glistening tears, I seemingly again spotted my father’s strong back with black cotton coat and jacket.
本例句中,“晶莹的泪光”译为 “glistening tears” 用词精当,读者很容易想象到作者当时眼眶湿润、泛着泪光的画面。“肥胖的”一词并没有译为“fat”,因为联想到父亲的背是我们坚强的后盾,所以将其译为“strong”,更能让读者体会到“父爱如山”。
        (2)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译文:Oh, when could I see him again?
        在原文中,本例句出现在作者描写父亲的背影之后,所以将原文的感叹句译为问句,更加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三)《背影》(节选)翻译之接受美学中的不确定性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的意义空白,需要读者发挥想象力来开拓文本的意义和“不确定性”。
        (1)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译文:Who would have thought things get so bad at his old age? He couldn’t help feeling depressed when thinking of these things.
原文用“触目伤怀”将上文的“老境却如此颓唐”和下文的“自然情不能自已”进行衔接,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也表现出作者对父亲的怜悯之情。“触目伤怀”的译文是“feeling depressed when thinking of these things.”,“these things”使读者浮想联翩,究竟所指何事,读者通过联系上下文、社会背景,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译文:When I read this, through my glistening tears, I seemingly again spotted my father’s strong back with black cotton coat and jacket.
        本例句中,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译为“my father’s strong back with black cotton coat and jacket”,让读者在体会父子情的同时,不由自主地产生丰富的联想,去感受自己的父亲与自己之间的爱,使文本的意义得到了升华和拓展。
        四、结语
        接受美学理论并不是倡导文学作品的创作要服从于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体验。接受美学除了合理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之外,还有更深刻的内容。除了文字和语言表达的可接受性外,还应考虑到舆论的引导作用。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并不是绝对完美的,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虽然翻译作品没有对错之分,但译文要尽量忠实地再现原文本的内容和意义。在今后的翻译工作中,我们应尽力体现作品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果。在尊重文学作品和读者的同时,也要尊崇作者的内心,使作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更好地反映真理、传播真理,从而对读者审美观和价值观提供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杨守森.新编西方文论教程[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德]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3]孙丽曼.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背影》的多元解读[J].喀什师范学院报,2012(11).
作者简介:
张营(1994-),女,汉,山西省吕梁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李学芹(通讯作者)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