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于元代绘画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文化研究》2020年9月下   作者:彭楠恩
[导读] 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国古代的绘画风格走势和绘画的内在特质。

江西景德镇陶瓷大学   彭楠恩 333000

摘要: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 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国古代的绘画风格走势和绘画的内在特质。元代政府为了巩固自身政权,打压南宋残党和反政府人士,从而提倡佛教、道教而轻视儒学。所以在元朝, 汉文人士官的地位非常低, 备受打压和歧视。但是他们受到了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关键词:中国画;文人画;道教;元朝;
        第一章道家思想的内涵
        道家思想是我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也是一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的称呼最初出现于汉代,并在汉代经历了“先秦道家”和“黄老道家”这两个基本的发展阶段。直到汉代以后,由于受到了社会变迁的影响,道家思想由于其是独立成型,开始慢慢变得停滞不前。但是在中国另外两个传统思想儒家与佛家的发展过程中,道家思想对它们的成长壮大又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其自我的存在价值。
到了西汉时期,统治阶级非常崇尚道家思想。“文景之治”便是统治阶级以道家思想为治国之要法的体现。在“文景之治”末期出现了可谓是道家思想的巅峰之作《淮南子》。当时之道家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的主流,也是建立在当时三权分立的制度上的。但随着之后社会的平定,帝王的权威逐渐增大时,统治阶级不再甘于“清静无为”的思想约束,主张尊君的儒家思想便取而代之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在儒家思想支配整个社会思想界之时,民间一些崇尚道家思想的群体开始在融合了众多思想的基础上,与先秦时期所产生的神仙术相结合,创造了我国的本土宗教之一——道教。在道教的推动之下,追求”精神自由,生命至大”的道家思想又卷土重来,并成为之后了世世代代道家弟子们心目中思想的正统。道家思想主张在现实之上仍然存在着一个超脱的“精神世界”,这与佛教所传唱的“极乐世界”有些相似,但不同的是道教所描绘的这个世界是个看不见摸不着、飘渺不定的纯精神世界,并且更有中华文化的意味。也因如此,道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和绘画艺术界的支持率仅次于中国“正统”——儒家思想。也正因如此,道家思想开始慢慢在民间中流行起来,成为了古代画家们绘画创作的重要素材和灵感来源。
        第二章 元代社会背景
        入元之前,绘画艺术以它特有的教化和审美娱乐功能赢得了历代统治阶级的青睐和支持,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士大夫参与其中。至两宋时代,翰林书画院的创办更标志着宫廷绘画步入了鼎盛时期。与此同时,文人士大夫的创作情绪也空前高涨,针对绘画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重神韵、求俊发”等理论主张;画家们在创作中也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探索,出现了米氏云山、马夏新风等艺术风格。这些迹象表明着,绘画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在艺术观念、绘画技法能各方面都酝酿着一股新的能量,一场关于艺术的大革命仿佛就要到来了。但令大家万万想不到的是,就在这时历史出现了“大逆转”,蒙人入汉,推翻汉人的政府,这改朝换代的社会现实,从许多方面影响了绘画在未来的走势。
        元代初期,政府为了巩固自身政权,在围剿南宋余党和镇压各地反对势力的同时,在政治上也采取了各种措施如“民分四等、废除科举、轻视儒学、禁止集会...”而所有的这一切,都给了士人阶层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使得他们几乎沦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修齐治平”和“弘道明理”是士人阶层的人生理想和文化使命,但是在元代,这两个方面都失去了政府的支持。正如朱思本在《观猎诗》中所言“儒生心事良独苦,皓首穷经何所补。胸中经国皆远谋,献纳何由达明主。”汪无量在其《湖山类稿》中则显得更为义愤填膺“释氏掀天官府,道家随世功名,俗子执鞭亦贵,书生无用分。”
        在如此遭受百般压迫的处境下,加上本身便对别族入侵的轻蔑态度和亡国的悲痛情绪,使得士人阶层变得更为悲愤不已,郁郁寡欢。在亡国的现实面前,士人阶层重新找寻着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他们中有的不依不饶,与现实抗争到底;有的避开世俗,归隐山林,以寻求内心的平静。但不管身份如何,到了元代这个“兵镝四起,岁无宁日”的时代,士人阶层的心中大多都包含着一种生不逢时、处乱求安的情绪,即都需要营造出一个属于个人的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在这个营造的过程中,绘画作为抒情明志的消遣手段,便成为不少文人的选择,于是元代绘画的创作团队便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文人画家占据了大多数。
        尊崇“尊君隆礼”的文人群体开始精神疲惫,并对儒家思想开始产生质疑。精神上源源不断的压力使得他们开始通过创作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闷与不平,而意在追求精神上的自由的道家思想成为了抚慰他们内心的合适途径。于是道家思想的自由特性渗透到了中国的传统绘画之中,它兼具了文人绘画中重要的“造境”手法和书法中所表现的流畅形态,既包含了书法的灵动又被诗文的意境所覆盖。所以当我们从元代画家以及理论家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道家思想此时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绘画的骨髓里了。



        第三章 元代绘画特征分析
        就绘画与统治阶级的关系来讲,元代乃是失去了统治阶级支持的时代,大多数文人画家不用再为了统治阶级去服务,绘画便成为了一种纯属自我消遣的文化行为了。想画什么,怎么画,为什么画都不再受别人的指示了,文人画家们可以依据个人的喜好去选择自己想画的题材、想用的表现手法,至于社会会对你作何评价,对画家们来说就变的不是那么重要了。
        我们很难在那个时代的绘画中看到画者们内心的苦涩,尤其是在文人的创作中,更是察觉不到一点动荡时代的风雨声。那是因为文人们关心的是另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一个远离尘世的“世外桃源”。这一点在最能体现元代绘画成就的山水画中尤能体现。在这个世界里,他们一如他们所仰慕的历史上的那些名人雅士一般,悠闲地赏月、看花、游船、观瀑、访友、野聚...如此的雅致,如此的放松身心,让后世观画的人真的觉得他们好像在乱世之中寻找到了属于自己“避风港”。这种精神上的“世外桃源”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不难看出这些文人们坚定的信念和高雅的精神审美。这种强大的精神,也是元代文人画更深层面的意义。
        文人画家们不愿再墨守成规,不愿再被条条框框束缚住,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大胆的自我发挥,任笔墨激情挥洒,于是一个天真烂漫、放逸洒脱的时代风貌便得以确立。画家们将创作演变成了抒发情感、明志的手段,创造意境、讲究笔墨韵律、去除刻画之意、避俗求雅变成了元代绘画重要的创作方向。以笔塑其形、立其骨,以墨丰其神、显其韵,二者合一,便可以收到笔函于形、气韵于象,既克服了用笔上的刻露之习,又避免了大红大绿的俗媚之气。
        黄公望便是元代一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画家,被称为“元四家”之首。他在晚年由于官场的失意,对社会感到失望透顶,便加入了全真教。全真教是道教主流教派之一,是追求“真”的宗教,“全真”的意思便是“去除虚妄,独全其真”。作为一名道教信徒,黄公望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清心寡欲,追求返璞归真的心境,并寄情与山水,本着“清静无为”的心境进行着绘画创作,他的作品不单单描绘着事物的形态特征,而且充满了道家思想与诗情画意。《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的代表之作,也代表了黄公望绘画生涯的巅峰。全卷巧妙地运用了书法用笔入画,描绘出了富春江边连绵不断的山川、开阔动人的江水和壮阔繁多的景物,呈现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山水小世界。黄公望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结合了道家的“本真”思想,使作品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精神艺术境界。
        第四章道教对元代绘画的意义
        老子和庄子原本并不是画家,但是其哲学思想中高雅的审美内涵却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家思想维护人精神层面的尊严,把 “无为"作为一种高雅的精神境界去追求,来帮人们忘却生活的不如意,走出社会世俗,获得一种本我的心境和精神上的自由。
        不论是以赵孟頰为代表的无奈出仕元朝的“隐于朝"者,还是以钱选为代表的逍遥自在做神仙的“隐于野”者,或是以倪瓒等为代表的“谨修而身,慎守其真”的“隐于世”者,都身怀亡国之恨,徒有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却难酬壮志。于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思想就成了这些文人阶层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方式,手中的画笔也就成了他们寄寓理想、融情自然的致趣,以尚意为特征的文人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
        赵孟頫身为宋代皇室后裔又无奈出仕元朝,落得“贰臣”骂名,在政治上又始终受到元朝统治者内部的猜疑和排挤,矛盾、痛苦和压抑时时纠缠于心。但是他凭借自己高雅的修养,以老庄哲学思想为慰藉、为启迪,创作了大量经典之作,提出了“尚古”、“以书入画”等重要理论主张,成为一代画坛领袖。其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不但文人画意趣十足,对道家所倡导的虚极、玄远等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大自然的这种亲近,给元代绘画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多方面的。首先作品中的主体精神被强化了,不再是单纯地描绘事物的外形,同时其中也包含着画家内心的所想与观念,作品已不单单是一个镜像,而是一个物与我,景与情的艺术结合。比如倪瓒笔下的山水,尽管取法董源、巨然,但他那简单的笔墨所营造出来的萧瑟、荒芜的环境,虽是得之太湖风光的启迪,但也是这位生不逢时、命途多舛的文人内心的反映。以及王冕、郑思肖、高克恭等文人笔下的“四君子”,都是饱含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寄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乃是元代绘画中一个重要而明确的创作方向。
        道家思想中“无为”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元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对元代文人画的发展甚至后世文人画的繁荣,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森哲:《元代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朱良志:《南画十六观》,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3].王永亮:《中国画与道家思想》,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4].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