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解决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7期   作者:徐亚楠 沈业豪
[导读] 小城镇快速发展导致小城镇出现景观风貌特色衰减、整体不协调
        徐亚楠 沈业豪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430000
        
        摘要:小城镇快速发展导致小城镇出现景观风貌特色衰减、整体不协调、重形式轻功能等问题,尽管地方政府邀请了诸多设计团队对小城镇进行景观风貌整治设计,但是多数仅达到了临时性的成效,主要原因是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的参与动力不足。对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参与动力的组成进行分析,究其原因,通过探讨如何解决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参与动力不足,来实现具有地方特色且达到理想化为目的的小城镇景观风貌提升。
        关键词:风景园林;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参与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建立在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基础之上。近几年,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城市问题。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13 年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五水共治。2016年9月26日,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浙江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全省所有乡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乡容镇貌大为改观,乡风民风更加文明,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使小城镇成为人们向往的幸福家园。
        在一加强三整治的整治行动中,基本达到了乡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乡容镇貌大为改观。但由于缺少当地居民的参与,到最后演变成临时性景观工程。2015年“《改造家》空降外籍设计师打造胖婶新家”,在一年后网络上的一组该住房照片中,原本的设计空间变得面目全非,门口堆满垃圾,又恢复成改造前的脏乱环境。这与如今一些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设计的过程有着相似之处:甲方请设计单位进行设计———设计方案落地———领导巡视———日积月累逐渐破败。究其根本,是景观风貌整治的参与动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如今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治理和景观风貌整治领域反复拉锯现象,主要原因是地方参与动力机制没有形成。一个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息息相关,当地的环境恶化必定会影响地方经济。景观风貌整治工作之所以越来越重要,是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越发严重。这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容量小、生产与消费方式落后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结果,但从更深层次上看,还是因为公众参与程度太低。所以,如何提高居民参与的动力,便成为目前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所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将对景观风貌整治参与动力的组成、动力不足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1 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参与动力的组成
        人作为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参与主体,主要有3种参与类型:社区、公司、政府,又或者是三者中两者彼此的联合。Pretty(1995)认为社区参与共有7 个层次:象征式参与、被动式参与、询问式参与、物质奖励式参与、功能性参与、交互式参与、自我激励式参与。社区参与动力与公司和政府参与动力相比,能更大程度提高居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公司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收入、提高就业的同时,调整当地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政府参与可以确立地方主管部门,在宏观上进行调控引导监督和服务,保护居民的利益,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完善法律监督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 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参与动力不足的原因
        2.1 薄弱的环境保护意识
        近些年,随着海绵城市和城市双修相关理念的提出,经济发展转型和城市生态理念的普及,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情况得到有效控制,也导致一些工厂随着城市发展逐渐往小城镇和农村转移。工业化的教育模式假设人是自利的个体,在占有资源的过程中彼此竞争,疏远了个体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疏远反过来承认对地球的剥夺以及其他所有形式的剥夺的合法性。居住在小城镇和农村的人口在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情况下逐渐破坏着周边的生态环境,也并未意识到工厂的迁入可能会对自身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影响。部分工厂的迁入会给予周边居民一定的经济补偿,让周边人群的经济水平得到一定提高。所以大部分小城镇居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往往是在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已经危害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才对生态违法行为做出反应[5]。当小城镇居民意识到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准备补救之时,当地的景观风貌也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来恢复。外来工厂的不规范化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的居民对生活环境的破坏,都在逐步影响着小城镇和农村的居住环境质量和景观风貌。
        2.2 城镇劳动力的缺失
        在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下,青年人口不断往城市迁居,中国的小城镇走向衰落,农村经济体衰败,很多小城镇和农村空巢,建筑坍塌。主要是小城镇产业生产所创造的收入过低,导致年轻人口涌入城市谋求更高收入工作,留下部分中年和大量老年人口。对于年轻人而言,城市为他们提供了更加体面的工作、更高的工作待遇、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所以成年后纷纷进入城市发展;对于中年人而言,他们负担着养家糊口的任务,当有人从城市中赚回更多的钱后,更多的人纷纷效仿涌入城市中赚钱,或许留在了城市,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群最后还是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地方;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对于土地有着深深的依恋,也不愿离开家乡。
        由于城市对人口的巨大吸附效应,小城镇越来越缺乏劳动力,收入也逐渐降低,造成小城镇劳动力几乎全部流失,导致了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参与动力的不足,由中老年人群以及受文化教育程度低的人群所构成。


        2.3 全包的景观建设,创造力缺失,归属感降低
        理想化的景观风貌提升,应该是景观设计师通过自身经验结合场地文脉构建景观框架,由当地居民自发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景观建设之中来丰富内容,最后所呈现的景观风貌会更展现地方特色,而不是由设计单位设计到每一个细节,削弱了当地居民的自主创造力。目前大量景观工程建设中,工程项目具有样板性以及较强的形式感,最后所建成的并不一定是当地居民们内心所向往的景观风貌,也无法调动居民的积极参与动力。越来越多的场地设计只是简单地将当地文化提取元素,进行设计,加之格栅或某种秩序感形式放入场地内,对于设计方而言是一处处设计“理念”的体现,对于当地居民而言则大多华而不实,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满足居民需求。这类设计只是做了设计师们想做的或者是甲方所要求的,却不一定是居民最需要的,所以难以吸引居民的参与。近2年出现越来越多的党建公园,是领导业绩需求还是盲目跟风建设?进入此类公园,最引人注目的必定是刻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景墙,从路灯、坐凳、标识到侧石,还有武装到各种边边角角的的党建元素,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功能性用途,让人联想起电脑上那些无处不在的广告。居民们想要的公园或许只是一处干净利索、有意思的、可以游憩观赏、具有环境保护功能的场所,让使用者拥有场所归属感,使用者才会积极参与到景观的日常使用和维护之中。
        综上所述,工厂的迁入补偿后顺其自然的心理活动、居民环保意识薄弱以及缺乏参与积极性、部分场地设计的远离实际需求、场所缺乏归属感等,这些问题导致了目前社会上景观风貌整治参与动力的不足。
        3 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参与动力提升策略
        3.1 景观引导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相互作用论(Stokols&Shumaker,1981)强调人和环境均是一个相互包涵着的实体的一部分,这意味着不论是人还是环境,不可能不参照对方而单独定义,并且一方的活动必然影响另一方。我们影响环境,环境影响我们[7]。在景观设计中,可以通过对景观细节、景观活动等各方面的塑造,来促进人们的参与。日本大阪KM幼儿园为了解决孩子们缺乏锻炼的问题,创造一个流动的环境从而自然地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幼儿园建筑顶部以坡道的形式和游戏场相结合,构成屋顶和游戏场的连通,引导着孩子们向上运动的同时,也增加了一处楼梯,使得整个空间满足运动的循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努埃瓦小学则是通过创造室外空间的雨水收集与雨水过滤集成系统,并在雨水道中以卵石填充,让学生绘制卵石来积极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校园景观风貌。
        3.2 生态教育
        理论先于实践,在完善的生态教育下所培育的生态意识,能够更好更积极地促进居民参与到景观风貌整治活动之中。生态意识是“在环境状况和环保规则的认知基础上,积极参与生态环境行为的自觉性”。生态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政府有组织地宣传和管理,通过潜移默化的生态教育,让人们了解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哈德·伯根(Hard Bargain)农场环境中心将农村与周边资源结合,让学生拥有感知大自然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循环过程,让他们参与到动物的饲养、农作物的种植与收割等农事活动之中。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学会热爱自然,逐渐树立起生态保护的意识。
        3.3 活动模式
        景观风貌整治参与力只有在自发与组织两者协调之下,才能让参与力落到实处,促使更多人参与其中。小城镇的年轻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如何解决小城镇的经济来源问题,提出适合地方发展的产业模式或者是生活模式,政府与公司合作使生活生产模式得以落地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部分劳动力回流,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浙江湖州莫干山乡村民宿作为中国乡村民宿的样板,它分为2种模式:一是洋家乐大型度假酒店模式;二是本土民宿艺术居所模式。莫干山乡村民宿的成功主要依靠吸引热爱乡村的城市投资人到乡村来创业,建设改变乡村面貌。浙江杭州建德大洋镇、临安天目山镇则是通过举办美丽庭院大赛来调动居民的积极参与。
        3.4 设计师的经验和理论指导
        在景观风貌整治过程中,单靠当地人们的自我摸索远远不足,但是单纯地邀请设计团队的“高效”设计很容易导致当地景观缺乏其原本的特色;景观风貌整治的过程就像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不懂可以请教老师(设计师),却不能一蹴而就(甲方要求的“高效”设计),并且老师(设计师)所给予的应该是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这就像一门手艺,每个大师都有着属于他自己的风格,但是大师的作品会逐渐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而学到的手艺越发娴熟,日积月累下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代代相传。在设计师的经验和理论指导下,最大程度发挥居民们自身的创造力,才能更好地展现地方文化和特色。
        4 结语
        虽然小城镇景观风貌问题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但社会参与力不足和设计团队的全包揽式设计,导致小城镇景观风貌千篇一律。小城镇景观风貌的建设应该是居民与设计师共同合作的成果,发挥居民最大的参与力,让居民来构建属于他们自己所向往的家园。小城镇景观风貌整治参与力的培养作为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通过设计师对于场所环境的构建来引导居民的参与,政府和社会不断加强对居民的生态教育力度;在这些基础之上,设计师对于大的框架的把控,提出一个适宜当地的活动模式,给予居民长期性的技术指导,让居民自己主动参与到景观营建中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

参考文献:
[1]黄安心.变革、认知、激励、制度:广州“城中村”生态修复社区参与动力机制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05):74-83+111.
[2]潘岳.环境保护与公众参与[J].理论前沿,2004(13):12-13.
[3]安艳艳.基于社区方法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7.
[4]严鸿雁.美国生态教育考察及其在我国农村生态教育中的借鉴[J].当代教育科学,2015(19):48-51.
[5]张安毅.农村生态保护中农民生态参与的困境、成因与对策[J].财
经科学,2014(10):133-140.
[6] 俞昌斌. 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莫干山乡村民宿实践范本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