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9月26期   作者: 潘晓轩
[导读] 近年来,国土空间规划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落实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实现空间治理的首要任务
        潘晓轩
        黑龙江省时代资源环境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近年来,国土空间规划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落实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实现空间治理的首要任务。因此,需要对国土规划和生态环境兼顾的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生态文明;建设
        引言
        党的十八大会议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并且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工作提出了制定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建议。由此来看,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十分重要,也就意味着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从之前的单纯重视空间开发转变为生产、生活及生态三位一体的综合空间规划转变。文章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过程中需处理的关系,提出了具体的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措施,以便为国土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规划要素和功能作用
        (1)规划要素。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领域主要是符合规划目录的公共政策性领域,而不是市场竞争领域。规划的对象主要是海陆统筹的国土空间,规划的范围是全地域、全要素的。规划期限,近期是到2025年,中期是到2030年,远期是到2035年,远景是到2050年。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主要依据包括试点现行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政策文件、标准规范、相关规划等。(2)功能作用。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各地区人口密度分布不一,资源配置不均,环境压力增大,以及相关问题逐渐显现。构建科学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生态环境破坏,空间利用过度开发等多种问题的根本途径。应该发挥其统领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家规划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落实国家发展规划提出的国土开发保护要求,为国家发展规划落实提供保障。另外,发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国土开发保护过程中的战略引导和刚性管控作用,对各项规划的开发活动提供指导和约束。
        2以生态文明为前提规划国土空间的积极意义
        2.1树立生态视角,探索生态文明新模式
        新时代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生态文明视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路子,要统筹兼顾、全方位、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下的规划国土空间体系建设。例如,福建省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生态中处于重要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较好,多年来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战略,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取得了积极成效,具备良好工作基础。按照整体协调推进和鼓励试点先行相结合的原则,支持福建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整合规范现有相关试点示范,推动一些难度较大、确需先行探索的重点改革任务,在福建省先行先试,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福建省改革“试验田”作用,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引领带动全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2.2规划和评价之间的关系
        基于不同的使用目的,编制出一个贯穿于整个国土空间开发过程的评价体系,也是进一步提升规划有效性和科学性的重要保障。目前,规划评价类型较为丰富,而从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及实施环节看,在编制规划之前的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评价环节中,通过综合性调查环境及资源的承载力并作出相应的评价,为国土空间的规划尤其是为产业结构及布局的调整提供了必要的环境资源基础数据。随后,需要开展的就是规划编制环节中的适宜性评价工作,主要是针对自然地理环境、生态及社会环境等众多因素开展综合化的考虑,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做出合理的调整及优化,使得空间利用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从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出发,在国土空间规划草案正式审批之前需开展规划环境的影响评价工作,就是需要全面评估规划方案可能会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并根据这些不良影响提出具体的减缓或解决措施,同步开展规划方案的优化工作,从根源上将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进行遏制。

最后,还需要在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开展诸如中期评估等工作。在实际的国土空间开发规划体系建设中,需要将评价和规划之间的关系作出良好的协调,以此确保规划体系的科学性及有效性。
        3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措施
        3.1增加以环境生态为导向的规划分析方法
        在国土空间规划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全国各地都套用一个方法,应当具体地区具体分析,即强化环境导向的分析方法,让国土空间规划不仅体系完整,而且内容全面。例如,我国南北方地区的环境差别很大,南方沿海地区多炎热湿润,北方地区干燥寒冷,这就要求南方规划者在规划城市道路时,着重考虑道路的排水以及道路铺设材料的耐热性;而北方的规划者则应对防滑和防冻的问题更为重视。总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针对地区环境特点,强化以环境为导向的规划分析方法,多记录一些不同环境的案例及解决方法,为今后不同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提供有效办法、积累宝贵经验。
        3.2构建国土空间的绿色治理机制
        一是从规划编制的绿色理念引领、产业布局的绿色产能驱动、用地空间的集约高效、规划实施的绿色指标实现考核等方面,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的政府治理机制;二是充分利用市场工具,建设空间发展权交易市场,落实跨产业、跨区域用地空间的合理配置,吸引绿色技术和资金投资,构建绿色发展的多元化支持机制;三是从国土空间规划服务人民群众的角度,建立规划的公众参与和公共服务机制,反映人民群众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期望,提升规划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水平,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保障;四是通过规划实施,建立绿色生产模式,培育绿色消费观念,促进全社会绿色发展自觉行动的形成。
        3.3深入推进技术、法规、学科建设融合
        一是要加快制定完备的国土空间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厘清当前过渡时期的法律衔接和立废改释工作。尽快确定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上位规划的法律地位,才能更好地保证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有效落实。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规则。“多规合一”难就难在合字。三是要逐步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的学科建设和理论体系发展。虽然空间规划起源于欧洲,但我国目前在实践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改革和实证材料。机构改革背景下,更多地应关注如何融合和构建各类规划的理论和思维,来实现国土空间优化重组的总目标。
        3.4发展生态保护,推动资源合理配置
        由于我国未建立完整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于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开发过度等问题,无法有效解决。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起到了强化空间管控,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分配不均。由于区域和环境等造成的差异,各地区的资源配置稂莠不齐。构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有利于掌握全国各地的资源情况,并进行有效、合理地宏观调控和配置。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尚未完善之前,只能大致掌握大区域的空间资源分布,但对小区域尚不明确。建立空间规划体系之后,既能在大方向上统筹调控,也能落实到细处,对于小区域的资源牢牢掌握。
        结语
        现如今我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立需要在处理好开发和保护、规划和评价等关系的基础上,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借助资源及环境承载力的准确评估、生态价值观的树立等方式,构建一个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参考文献
        [1]敬宝红.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土地利用规划与环境保护规划的空间衔接研究[J].环境与发展,2018,141(4):234+236.
        [2]司劲松.构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若干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5,(12):14-17.
        [3]郝庆.机构改革背景下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思考[J].地理研究,2018,37(10):1938-194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