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课堂化的实践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5期   作者:潘淑兰
[导读] 阅读是思考的过程,会阅读才能会学习,阅读课程会让教阅读和学阅读变为可能。
        潘淑兰
        河北省永清县第三小学
        阅读是思考的过程,会阅读才能会学习,阅读课程会让教阅读和学阅读变为可能。推广阅读,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推广阅读,需要书目,更需要课程。多年研究读整本书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到读整本书为学生提供整体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语言、思维和精神的成长,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阅读不仅是学科教学的任务,而且是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透过阅读去学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教育部2018年发布最新版高中课程标准,新课标重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语文科目变化最大。新课标要求:广泛阅读与深入精读相结合,要求学生在课内外广泛阅读革命先辈的名篇诗作,阐发革命精神的优秀论文与杂文,以及关于革命传统的新闻、通讯、演讲、述评等。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读书的作用,重视读书的内省自悟等方法,重视推荐书目,但是,对内容体系的构建由推荐者来决定,对阅读素养的评价不能具体到阅读能力。阅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讨论的主题。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不但成为了可能,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研究“读整本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作用,对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旨在通过整本书课堂化,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体验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研究和实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阅读交流指导策略体系。让孩子学会阅读的方法,适当进行知识的拓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构建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模式
        当我们选好书之后,就要进行教学设计,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课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三种课型。第一种就是阅读前的导读课,还有阅读中期的推进课,再有一种课型就是读完书之后的主题读书课,或者也称之为讨论交流课。推进课,就是经历一阶段,师生共读之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分享阅读感受与发现。这样的课目标更为多元,指向文学的,指向策略的,指向方法的,指向写作的等等。而整本书阅读的讨论交流课,更多的是已活动来呈现。比如说我们可以组织阅读沙龙,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朗读等。这样的学习活动更多地体现为行为表现。
        1.导读课。
        无论是读哪本儿书,导读课的基础目标是激发学生阅读一本新书的兴趣,第二就是鸟瞰整本书的内容,了解这本书的梗概,第三就是对作者写作背景或相关评价,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三方面的目标,有时候都需要,有时候,可以选择一两个。当然在导读课中还有更重要的使命就是渗透阅读策略。
        2.阅读推进课
        推进课,就是经历一阶段,师生共读之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分享阅读感受与发现。这样的课目标更为多元,指向文学的,指向策略的,指向方法的,指向写作的等等。阅读推进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书为载体,训练学生的某种阅读能力;另一种是以书本内容为出发点,带动学生深入理解书中内容。
        在推进课中,我每天在班级微信群进行五日带读,每次带读后提出相应的问题,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取需要的信息,完成相关学习单。
        3.主题读书课(讨论交流课)
        整本书阅读的主题读书课(讨论交流课),更多的是已活动来呈现。比如说我们可以组织阅读沙龙,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朗读等。这样的学习活动更多地体现为行为表现。
        (二)建构阅读整本书的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我们为什么要研究“阅读策略”?我们为什么要教给学生“阅读策略”?因为不是每个人天生爱阅读、会阅读的,每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天生能力的差距。
        (一)预测策略(推测文章内容、人物想法等)
        1、定义: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与先前知识针对阅读文本的线索,对文本内容发展形成假设,从阅读的过程中寻找资料验证先前的假设,进而形成新的假设,并带着假设继续阅读,不是只有猜测文章内容,须不断的验证自己的假设。


        2、预测策略的重点在于问对问题,让学生有方向性的猜测
        3、流程:阅读标题——形成假设——带着假设阅读内容——印证假设——形成进一步假设、预测文章细节——带着假设阅读内容、验证假设——预测结尾
        (二)提取信息策略(获取重要信息)
        1、定义:信息提取策略是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阐述自己提取的的信息,并在倾听中完善所提取信息的一种策略。
        2、方法:提取信息时候可以采用六何法、故事心智图法,交叉阅读法、(与人物对话、与编者对话,改编故事)
        故事情节是最吸引孩子的基本要素,那我们在进行导读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取六何法,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如何、为何、运用这种六合法来提取信息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随着年纪的增高,可能一些故事的情节会比较复杂。所以我们还可以用这种故事心智图的方式来归纳要义,这也是一种提取信息的一种方法,可以把故事名称的为中心,然后进行主角是谁?遇到了什么人?他的地点是哪里?他的开始、经过、结果又是怎样?这对于高年级提取信息来说,可能也是比较方便的一种任务单。还有这张任务单呢就是采用那种交叉阅读的策略。
        (三)连结策略
        读者阅读文章时将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经验与先前知识连结,并能连结文本中的讯息,包含句子间与段落间的连结,使阅读达到连贯性进而理解。连接策略呢其实就是有三种:一种是文与文(句子、段落)的连接,一种是文与我(文本与经验)的链接,一种是文与世界(跨文本)的连接。
        (四)摘要策略
        从摘要的历程来看,要摘出文章要旨,读者需要借由删除不重要与重复的讯息来找出文章的主要概念,并透过词语归纳及段落合并浓缩文章的内容,再以连贯而流畅的文字呈现文本初始的意义。换言之,摘要策略可以分为四个有顺序且可操作的子程序:删除不必要的讯息、语词归纳、选择或撰写主题句及润饰。
        (五)KWL策略
        k是英文know,意思知道。w是英文want,意思是想。L是英文learn,意思是学习,学会。连起来就是“我已经知道了什么,我还想知道什么,我学到了什么。”通常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阅读单,学生自读解决自己想知道的内容。
        任务单的形式有表格式、知识树、思维导图(心智图)、概念图等。通过任务单降低孩子读书的难度,让孩子明确他需要观察什么,了解什么。
        (三)优化教学的深度和宽度
        一篇好文章与一本完整意义上的好书相比,或许逻辑结构和思维角度有相似之处,但是,一本完整的书无论从内容广度还是思维深度上都要宏大和深邃。读有碎片意义上的“文章”,学生更轻松或容易把握内容,需要的阅读工具也许是“放大镜”,而读厚重大部头的书籍,往往要从纷繁复杂的结构和内容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脉络,需要的阅读工具也许是“显微镜”。
        一个训练有素的读书人,不能只读文章,更要多读大书,虽然文章好读,大书难翻。与读篇幅短、结构相对简单、内容逻辑相对弱小的文章相比,读整本书更能够锻炼人对阅读内容更强的信息提取和理解把握的能力,更强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更有深度的思想和更广阔的视野。
        对于学生来说,只读文章而很少读整本书,会缺乏更多的阅读能力,会缩小他们的思维格局。很多学生没有读书的习惯,而只有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文章阅读,以及浏览新闻娱乐和生活信息的碎片性阅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品质可能会大打折扣。
        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让孩子在最美的年华,遇见喜欢的书,进而在长期的阅读当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感兴趣的学科。童年的阅读,甚至可能会影响他以后专业的选择,人生的规划。而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何种工作,如果想有一番成就,阅读是最基本的基本功。
        在这个到处充斥着现代化科技的今天,不被光怪陆离的世界模糊了双眼,迷失了自己,能够安安心心的让孩子投入到书本中,把阅读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一。
        ?五、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窦桂梅《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和,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