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到深处自然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劳动教育有效性之探析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5期   作者:王千红
[导读]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王千红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百鸟亭小学 245000
        摘要: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国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劳动促进人类进步与发展,劳动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培养小学生的劳动精神,让学生从小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意识。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小学生;实践;

        前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和劳动教育相辅相成。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劳动教育的目的,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们只有在劳动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转变为鲜活的实践经验。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科优势进行劳动教育,既有利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教育途径,丰富教育形式又有利于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又能够增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得益彰。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很多中小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很少承担相应的家务,家长在“重学历,轻劳动”的观念中影响个别学生出现轻视劳动的思想,在校园中劳动教育的内容被弱化,将劳动教育流于形式,没有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然而,在现实社会中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良好的品质和能力拼得一席之地。社会中不乏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的“人才”,这些人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屡遭挫折。学生们只有从小形成热爱劳动的思想,才能在集体合作中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发展人际关系,在遭遇挫折时从劳动中获得力量,从而树立自信,以正确的劳动观和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中《这些事我来做》《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中都编排了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教师在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劳动时间中培养劳动意识,对学生在劳动活动中的行为和思想变化做出积极正面的引导和评价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运用适当方法,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创设情境,提升劳动意识
        小学生们或多或少的都做过一些家务劳动,也跟随着学校开展过相应的义务植树或清理小广告的劳动实践活动,甚至很多学生张口就能说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过的劳动实践活动,但是,学生们对劳动对自身发展的意义,对家庭、社会的影响认识还不够深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链接,让学生们对劳动的概念进行重新梳理,重新理解劳动的意义,从而激发学生把这种简单的意识转化为持续的劳动行为,让学生们在情感教育中及其对劳动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在《这些事我来做》中,教师将学生们生活中家庭成员的劳动分工情况和班级管理中值日情况作为案例创设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让派学生代表走到讲台演示如何擦桌子,如何打扫卫生,如何整理衣物,学生们在动手操作中互相观察,互相学习,互相评价,并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增加了学生的劳动自信,学生们在情景表演中获得了劳动的喜悦感。
开展活动,提升劳动技能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正是因为亿万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才形成了丰富的文化样本。文人墨客笔耕不辍才创作出了一个个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科学家埋头苦干、反复实践才成就了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劳苦大众辛勤的搬运,不眠不休的付出才成就了万里长城的壮观。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们欣赏优秀的劳动成果,让学生们动手操作理解劳动中所凝结的智慧才能从深层触动学生,让学生们受到心灵的震慑。例如,学校和教师积极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活动,在“垃圾分类我能行”的劳动教育活动中,老师带学生认识各种垃圾的类型,将校园中的垃圾,家庭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以拍照和打卡的方式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在课堂上,学生们分享劳动中的经验和体会,很多学生说发现自己独特的潜力,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学生们将垃圾变废为宝,展示各种各样的劳动成果,从而享受到了劳动带来的乐趣,在发现美、创造美中获得了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三、情感认同,促进劳动行为延伸
        劳动教育离不开情感因素的作用,教学必须耦合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将劳动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在有效的劳动情境下,实现劳动情感认同和劳动行动延伸,达到劳动习惯养成。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采访劳动模范、欣赏大国工匠制作的艺术作品、聆听劳模报告等,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能够创造美好的生活。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谈谈学生在家庭中的劳动表现,共同制定劳动契约内容,促进小学生将劳动教育贯穿生活的各个环节。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不同年龄段学生劳动校本课程和评价体系,有效地结合学科教学和家庭教育、社会志愿服务、立体式、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达到考核要求的发放“劳动成长币”“劳动章”等,从而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中,在不断享受劳动带来的喜悦中,培养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做到课堂之外劳动行为不断延伸,使劳动教育真正进头脑,教学结合,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 赵广秀.??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8)
[2]连通学校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桥梁——德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及启示[J]. 任平,贺阳.??外国中小学教育.?2019(08)
[3]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檀传宝.??中国教育学刊.?2019(02)
[4]劳动、劳动集体与劳动教育——重思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劳动教育思想的内容与特点[J]. 胡君进,檀传宝.??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
[5]劳动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劳动价值观[J]. 檀传宝.??人民教育.?2017(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