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本课堂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5期   作者:马丹妮
[导读]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深入,当前在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马丹妮
        易县第二高级中学   河北省保定市易县074200
        摘要: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深入,当前在地理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要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构建以生为本的地理课堂。然而,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进一步就如何高效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本课堂进行探索,为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生本课堂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地理学科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愈加广泛。地理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高中教师应结合教学要求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以核心素养为教学导向,为学生搭建高水平的学习平台,正确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地理学科知识,同时应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地理专业知识能力,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1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1.1高中地理课堂呈现浅层化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要围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展开教学,而且课程要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使课程的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发展。但经调查发现,目前高中地理课堂仍存在浅层化的教学形式。高中地理教师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按照以往的模板展开,体现为固定化和形式化,使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无法深入了解地理知识体系,无法产生深刻的地理认知,也无法有效搭建地理思维,其学习地理的形式仅仅停留在了对理论知识的刻板记忆上,缺乏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因此,学生在此教学模式下难以实现综合性发展。地理教学中体现出的主要问题为在课堂上追求教学内容的固定化,教学内容仅局限在课本上,缺乏地理知识在逻辑形式上的拓展应用。
        1.2地理学科知识无法应用于实践
        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其学习内容层层深入、递进,每一节的知识点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而当前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样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概念形成更深层次和综合性的理解和掌握,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对知识点的整理和集合,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无法使学生把所学的地理基本知识和过程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大大降低了其学习效率。
        2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生本课堂的构建策略
        2.1创新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只能让学生进行被动的学习。一味地死记硬背会局限学生的思想,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体现。因此,教师应该通过积极构建创新型地理课堂,为学生提供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采用“问题教学法”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进行积极探索的欲望,在对“全球气候变暖”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如果要抑制全球变暖的现象,你们会采取哪些措施,请你们为地球献计献策。”答案的不唯一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间。课堂上的氛围异常活跃,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的不同的想法和考虑,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比如“刚才这些计策中有哪些属于节能措施,有哪些属于对温室气体的处理措施?”进一步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学生通过综合运用自己的所学,投入到积极探讨中。在该过程中,学生通过思维的不断发散,以及对问题的积极探究,有效提升了思维层次。教师通过将地理学科与生态环境问题的结合,可以刷新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2.2强化课外实际探索,提升学科实践能力
        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背负着学业上的巨大压力,长时间的压力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针对某一项教学主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地理课堂中,为构建生本课堂、渗透核心素养教学奠定基础。例如,我们在学习必修一的《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到环境的变化与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课下,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家乡周围的地理面貌和环境的变化进行探索,并通过各种资料的查阅,加深学生对于环境变迁对生活影响的理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形成一篇调查报告,最后进行汇报。该过程不仅仅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调查的背后所形成的思考,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有很大帮助。课外实践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树立了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为他们以后更好地生活和学习进行指导。
        2.3善用信息化技术,丰富课堂教学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当前的教学中。因此,教师应该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为我们带来的便利,让其成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例如,“微课”以其内容精简、可重复观看的形式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新的体验。微课的运用充分地尊重了学生认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不限时间、不限空间地进行学习,极大提升了地理教学的效率。对于一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通过微课教学能够让内容更加直观化。比如在对河流地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视频的形式帮助学生区分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之间的区别;在学习自然界水循环中,教师可以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用微课的优点,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4构建思维导图,促进知识迁移
        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点很多,信息量也很大,重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高中时期能够搭建地理知识框架。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能有效地进行地理学科的学习,思维导图不仅能把分散的知识点综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再生、拓展和迁移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例如,教学必修三“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一节,教材以我国长江流域为例,分别从地形、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对其自然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再根据其实际自然背景和问题,探究其可持续发展的治理措施。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教授学生关于流域综合开发的知识,使其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不断充实自身的教学观念、资源以及教学模式,才能更好构建出高效课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重视学生的学习差异,也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合作,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并不断优化自身的提问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钟英杰.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生本课堂的构建研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09).
        [2]倪俊 .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探微 [J]. 成才之路,2020(14):66-67.
        [3] 夏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探索[J]. 成才之路,2020(12):74-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