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新教材微析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5期   作者:苏朝暾
[导读]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部编版)与原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苏朝暾
        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云南  昆明  650031
        
        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部编版)与原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相比,在课后习题科学、规范编排设置,更清晰明确且有针对性地问题提问方式以及对文本解读。笔者以部编版和旧教材均选用的九年级几篇小说为例进行比较,尝试在变化中寻找更科学、合理、有效地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部编版;课后习题
        一、部编版教材更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的培养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应该整体对文章有一种感知力,也就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认知顺序。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应该是从整体认识开始的。心中有了大局观,大意识,大思维,才可以具体分析细节的作用。课标中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
        以《故乡》为例,部编版课后第一题问道“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而旧教材则问“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态度”?都在询问变化,旧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进而理解主题,设置的问题还局限在人物的变化和作者的感情,对文章整体理解还是比较片面,不利于学生从整体、全方位理解文章。这篇小说中的变化是写“故乡的变化”而非仅仅是“人物的变化”,除了人物变化之外还有时代的变化。旧教材只关注文本中人物这一个方面,部编版要求梳理的是所有关于故乡变化的要素,显然部编版更注重培养学生整体、全面、深刻读懂文本、解释文本、探究文本的能力。
        二、部编版教材更注重对文章细节的感知、欣赏能力的培养
        在部编版教材中,对于文本中人物形象探究,语句赏析,词句含义、作用分析,环境描写对文本和主题的作用等细节有着详细的训练。部编版《范进中举》课后第四题“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试分析下列几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而旧教材没有对文本细节分析这个题型。
        在《故乡》一文中,旧教材课后第二题“……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和第三题“……展开想象,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均是和主题相关,整个课后习题由对内容情节梳理直接过渡到对主题的理解和分析,缺少对文本细节感知、品析能力的训练。
        即使同样都训练对细节的理解和分析,部编版比旧教材提问方式和提问角度更科学。部编版《孔乙己》课后习题第一题,问道“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

而旧教材课后第二题问道“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部编版改变了提问的方式,给了学生具体、明确而且又全面的问法,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分析人物形象不仅仅是描写角度这么简单而已,还应该将人物放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分析。人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一个时代的发声者,这样分析人物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可见部编版更强调环境对人物形象分析、主题理解的作用,这是旧教材没有关注到更没有训练到的能力。
        三、部编版教材更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拓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由教材到素养,之间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注重知识迁移拓展以及关注实践能力。在课后习题表述中,旧教材课后为单一的“研讨与练习”,而部编版划分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个部分。部编版表述更规范,对能力训练也有梯度有层次。尤其是“积累拓展”部分的单独设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可见一斑。顾之川讲道“要侧重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读写实践中的积累、探索和体悟,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我发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部编版在《智取生辰纲》课后习题要求“课外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其他回目,结合本文,写一篇《杨志小传》”,旧教材没有这个拓展实践题。部编版在这个试题中引导学生课外要阅读《水浒传》,并且还要梳理出人物的生平经历,以“小传”的形式写出来。有对阅读内容具体、清晰的要求,也有对学生写作具体、清晰的要求,同时还让学生掌握了小传的特点和写法要求,对能力可谓多方面立体式训练。这种写作训练方式,既训练了学生的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又符合初三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科学有效地训练了学生依据文本和自身阅读、生活体验,发挥想象续写的能力。
        在《孔乙己》一文中,旧教材提问“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同学们探讨一下”。旧教材仅仅给出了几个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讨论主题。教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有引导和示范作用。学生可以依据的只有《孔乙己》这篇文章而已。学生可以对文本横向深入挖掘,但纵向的对比挖掘是没有的。这样的讨论学生视野狭窄,思维受限严重,只停留在一篇文章中大谈特谈,走不出单一文本的圈子。部编版引导和提倡学生课外阅读与探究,巧妙地用“看客”形象将本文与鲁迅先生其它作品联系起来,思考“看客”形象,有意识引导学生课外拓展阅读,深入思考,学会运用对比和联系的方法就某一个研究方面整合文本,探究归纳共性。同时还建议“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以《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好学生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写小论文对学生知识点的迁移、拓展、实践能力都进行了训练。这样的能力要求与实践是有高度和深度的,真正训练了学生读懂文本,拓展和提升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群.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民族文化开发[J].名师在线,2019(45):54-55.
        [2]周淑华.初中语文部编版的命题要求[J].新课程,2020(23):36-37.
        [3]徐丹.初中语文部编版民主导读精准教学分析[J].江苏将于(上),2020:(18)67-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