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游戏“算24点”中模型思想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5期   作者:张瑞芳
[导读] 通过学习“算24点”的相关知识能够充分获取到模型建构思想理论本质
        张瑞芳
        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中心小学,
        摘要:通过学习“算24点”的相关知识能够充分获取到模型建构思想理论本质,引导学生关注数学思维与趣味性活动之间的关系,在此阶段教师要积极对接学生兴趣提升的基本要求,拓展运算能力作用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与教师互动的环节中逐渐领悟到建构模型的基本方法,提升数学素养,保证课堂开展的有效性。本文将以数学游戏“算24点”的开展过程为例,浅谈此过程中模型思想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算24点;模型思想;应用
        引言:对于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而言,教师应当积极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与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结合趣味性的数学活动和游戏,提升兴趣的基础上,充分设立多样化的数学内容,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到思维和方法构建的环节中,强化个人能力和基本素养。作为一节具有实践性质的课程,在开展“算24点”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结合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产生的疑惑,预设教学流程,本着开放性和交互性的原则,强化学生的能力。
        一、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环节
        在课堂导入环节为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和效率,教师应当积极引入与学生接受层面相符合的生活化情境,教师可在网上学习一个简单的小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具有紧张感觉的音乐营造出相应的气氛,学生在此种氛围下很容易被吸引,达到了提升学生探究欲望的目标。在表演完魔术后,教师提出问题:“利用扑克牌不仅仅能够变魔术,还能做游戏,同学们愿意与老师一起走进神奇的扑克牌世界吗?”,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自然为后续的讲解过程奠定基础,有助于提升课堂的参与度,达到提升学生模型构建和运算能力的作用[1]。
        (二)实际讲解过程
        实际讲解过程要首先为学生分发扑克牌,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保证每个小组的成员能够具有平均的运算和建模水平,并提出问题:“在从A~10的扑克牌中,你能直接找到一张可得出24的牌吗?”,学生直接回答:不可以,因为不存在24点,说明学生对于数字的认知能够满足开展此游戏的要求。接着继续提问:“若选取两张扑克牌呢?能否得出24?”,学生与同组的其他同学展开讨论,发现4和6以及3和8可用相乘的方式得到24,此时教师可在黑板上将两组数学予以展示,并在其后标注“黄金搭档”的字样,引起学生们的注意[2]。
        其次,教师在完成初步的运算能力培养和模型思想渗透的任务后,在黑板上展示两个数字3和9,询问学生:“以上两个数字能否通过加减乘除得到24?”,学生自行尝试后发现不能够达成要求。

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换牌的方式,若其中一个数字不变,为凑成黄金搭档,需要将9换成8,但要在保证总牌量为3的前提下,更换的两张牌要能够满足通过加减乘除得8的要求,学生的答案并不唯一,有些学生利用,有的利用,还有的利用等多种方法最终构建出满足题目要求的算式[3]。引入“9”这一数字是为了引入矛盾点,将学生带入探究的情境中,并逐步分解难点,提升学生对于解决此类问题的感知程度,从中逐渐领悟出构建数学模型的基本方式,同时教师所设置的方式和方法,能够为之后的设定3、4张扑克牌打好铺垫,有助于完善教学活动。除了上文给出的换牌的方法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添一张牌使得其变为8,自然是添一张1,利用9-1=8达到相应的效果。
        最后,在学生解决完三张牌凑成24点的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提问学生:“利用三张牌计算24点时你有什么秘诀?与其他同学分享。”,学生发现先要确定好黄金搭档中的其中一个数,接着找到对应能够得出另一对“伙伴数值”的运算方法,最终将两个数相乘,得到24。教师结合学生给出的具体方法,创建流程图,更为直观的表现出整个思维流程,提升对于基本方法的认知程度。
        通过以上内容的阐释不难发现,模型思想的渗透与运算能力的提升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为刺激学生产生更高层次的建模能力,教师可在黑板上展示一组数字,例如1、2、5、8,设定擂台赛,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最快计算出得到24点的小组获胜。各个小组争先恐后,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采用,,;,,;,,;,,;,,;,,,教师可将学生给出的算法归类,同样设置流程图,展示利用四张牌算24点的步骤。
        二、课程反思
        结合上述课程的讲解过程来看,教师应当在设置能力提升的活动时注重添加趣味性的内容,充分认识到学生现阶段的发展变化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提升对于数学理论的依赖程度。就模型思想的构建过程而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例如运算能力等,引导其深入到问题探究中,逐渐感受趣味性活动与知识应用间的关系,提升对于数学学科的感性认识程度,保证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本节课程的讲授中发现教师引入了流程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应当逐渐提升对于多媒体教具的重视程度,利用科学的力量将学生心中不连贯的知识内容形成具有抽象特征的框架结构,提升其归纳和总结的能力,为模型思想的渗透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讲解“算24点”的课程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在课前导入环节设定提升学生兴趣的内容,带领其进入到奇妙的数学世界中,拉近其与数学探究间的距离,保证在之后的学习中能够清楚的认识到数学知识内化的重要作用。应用趣味性的活动,能够充分刺激学生产生模型构建的思想,引导其在不断的探索中领取到数学学习的真谛,并强化运算能力,全面发展个人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纲.渗透数学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2]陈峰.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数学简易方程的教学设计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3]牛津津.模型思想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D].湖北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