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5期   作者:刘胜青
[导读] 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点,其核心素养包括对小学生自主学习、思维方式等等的多方面。
        刘胜青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364400
        摘要:小学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的重点,其核心素养包括对小学生自主学习、思维方式等等的多方面。培养小学数学的思维可视化,需要从创设疑问情境、学前讨论、数形结合三个方面来实现。思维可视化是教育要求,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教会学生去利用可视化去理解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可见,从小培养,渐渐的思维就会更加敏捷,让学生从零散的思维也变成有结构系统化的思维。
        关键词:核心培养;思维可视化;小学数学
前言:
        大脑的思维是可以从小通过外在的训练获得新的提升的,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要求的是将知识更加精炼细致系统化展示给学生,将粗象的事物化为生动形象可视化,以便于小学学生更好的去理解,从而让学生在看的见的思维引导之下,掌握数学知识,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可视化
        创设情境就是创造一个思考的环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首先这就要求有一个疑问点,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走向追求的下一步,当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要选择性的提出问题,选择有意义的优质的问题,提高思维优越性,从而达到思维引导的最大限度。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带领学生在学海中遨游,创设一种知识氛围,让数学问题编程生活中的趣味,这何尝不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呢?毕竟在快乐之中学习收获得肯定比在和知识死角蛮缠的多,所以建议教师多多采用这种方式。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相关学习中,鸡兔同笼是一个古代数学问题,想必学生对古代数学应该了解不深,并且鸡兔同笼问题里解决方法利用了生动形象的抬脚法来解决,这充分的展示了生活的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更有兴趣去了解数学。  
2.学前讨论,引导思维可视化
        学前讨论是一种引导学生思考的好方式,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让学生展示自己对同一事物多角度的不同的想法,学前讨论是相当的有作用的,这促进学生自主思考,不至于之后的思维僵化,有发散性思维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尝试着一步步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不断推进,讨论中寻找着答案的根源。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中,七巧板是个很有趣的模块,颜色鲜艳吸引孩子眼球,试问七巧板能拼里面多少种图形,每个学生都有答案有的说正方形,有的说三角形,接着老师又问七巧板还如何拼成其他图形,每个学生都会拿出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与大家分享,这个过程继续下去,会引发很多图形之间的拼接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考能力。所以教师就应多多在课堂中或者课间引发学生小组讨论。
3.数形结合,展示思维可视化
        数形结合是一种很好的思想方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去解决一些看似很粗象的问题,数形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起对知识的分类和集合的思想,让学生全方位感知逻辑时间等模块的知识,是一种极具效能的学习方式。

数形结合顾名思义就是在理解题意之后将原文表达的意思用图形 展示出来,这样更清晰的理解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相关学习中,运用集合图,理解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之间的区别,以及联系,同样,在四边形分类时也是一样的方法。当然有的题目题意难懂或者是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忘了注意审题的习惯,从而导致对问题的迷惘,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去带领学生更清晰直观的理解这个数学问题。
4.手脑并用,训练思维可视化
        在教学中,教师理应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习惯是从小养成的,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手脑并用,对于学生掌握一个新的技能是有用的,效率也是非常的高的,手脑并用能让孩子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去体会,去理解,去研究,去更深层次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同时,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的乐趣,从而找到出发点进行不断的探究。要知道如果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怕是让学生迷迷糊糊的学了一课,然并没有任何价值,不过是储存在孩子体内的知识脂肪罢了。
        例如:像人教版一年级那个七巧板一样,如果能够通过拼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中的技巧。从而找到规律,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一步步进行推理,一步步进行发现,最终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交流之下寻找出七巧板的奥秘。对呀,这是不是能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愿去学习一些事物,而不是被动的去学习,这亦是一种培养孩子自学的前提之一。
5.联系生活,运用思维可视化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维认知仍然处于直观形象初级阶段,所以小学生对文字概念知识的理解有所受限,反而对直观表现的形象事物理解的更快更深刻。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小学生这一年龄特征,在实践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概念与现实生活进行关联和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知识的影子,从而捕捉思维直观性,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相关学习中,一些学生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后,理解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但一部分学生可能对轴对称图形区分存在一定学习困难,往往在旋转、平移、轴对称图形三者之间产生了质疑,会存在轴对称图形是不是就是旋转和平移得到的学习困惑。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对比实际生活中的实物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运动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的电风扇、汽车轮胎,或是我们的书桌、教科书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会让学生直观观察到这些物体在同一平面内即是旋转、平移和轴对称,这会为学生发现图形运用规律带来极大帮助,将图形运动轨迹进行视觉可视化,从而增加学生思维认知,降低学生学习和理解难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总结:
        总之,开展小学数学思维可视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通透的去理解知识,让零散的知识系统化,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要知道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带领学生从浅层次的学习走向升读的学习,思维可视化是一定要教会学生展示给学生的,要让学生把知识精炼化、结构化、系统化、可迁移化,因此教师有责任把学生体内的知识脂肪变成知识肌肉,这样才是对小学学生学习的最大提优。
参考文献:
[1]邵陈标.核心素养视角下"推理思想"的教学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10):56-60.
[2]郑丹. 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策略[J]. 小学时代(奥妙), 2020, 000(004):5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