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5期   作者:张香妮
[导读] 培养“应用意识”是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教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
        张香妮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工农路小学
        【摘要】培养“应用意识”是核心素养对小学数学教育活动提出的新要求。目前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师认识不足的现象,忽视了数学应用意识的价值,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培养。提高教师认识,尊重学生主体,持续性进行训练,设计多样的主题活动,都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了解认识数学应用价值,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形成思维习惯,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    小学生    策略
        一、应用意识的内涵
        (一)什么是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主体通过掌握的习得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以数学的视角自主地观察感知、分析事物和现象,再借以数学的专业特点,如数学语言、推理、知识和思想方法等,来翻译描述、理解和解决所面对问题的一种倾向性心理活动,它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意念方向。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l版)》中关于应用意识的表述:
        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世界中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
        二、应用意识的内容体现分析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研究、表达都是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应用。作为数学学科,四大领域都融入了应用意识的培养。其中,“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是最利于发展和培养小学生的应用意识。
        纵观北师大版十二册教材,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编排中,均以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需要经历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数据分析的作用,发展学生利用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体会数据的应用价值。
        “综合与实践”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对培养学生创新思想、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数与代数”中的基本计算、数量关系,“图形与几何”中的学习模型等,也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此处不再赘述。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
        (一)重视并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和专业能力
        这是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基础。教师作为数学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必须有“有意而为之”的认识水平和专业能力。如果教师都认识不到应用意识的价值,课堂设计、组织实施就没有指向性,更无法提及收效。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认识,开阔的眼界,以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通过课堂教学、平时辅导、专题活动等途径,让学生感受无处不在的数学。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将教学效果最大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落到实处。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的效果要好的多。主动学习的学生,思维是活跃的,发散的,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而被动学习的学生思维是没有起伏的,只是一条路的思考问题。由此可见,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才能更好的培养应用意识、创新意识、问题意识,才能更加积极的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生活中各种数学问题,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应用意识的培养必须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应当是一个连贯的、持续的教学行为,而不应是片段化的、散乱的。
        在进行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时,教师在前期备课上大费力气,周密计划,可往往因为时间太短,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深度学习和探究。教师就要合理规划学习活动的开展时间,保证学生充分探究,并留有反思、拓展的余地,落实目标。
        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活动应当是有趣的、方式多样的、能激发思维的。适时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操作、思考、探索,长期坚持,在潜移默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终生受益。
        (四)突出主题活动课程的地位
        1、发挥主题课程的作用
        北师大版教材以“情境+问题串”的形式,注重让学生充分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鼓励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素养。
        以教材中的主题活动为主,结合实际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设计不同主题的“学生身边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切身体验,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在主题研究活动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主题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步骤1:明确主题,设计研究方案;
        步骤2:查阅资料,搜集整理资料;
        步骤3:课堂分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步骤4:完成研究报告,整理研究过程,归纳研究发现。
        在这样主题式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较为完整的研究问题的过程,学生的研究意识得到了培养,应用意识得到了发展,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言,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习者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小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要落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必须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解决问题的实际经过,才能让学生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丰富情境,让学生在真正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中主动地完成对数学的“再创造”,从而有效促进小学生应用意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部分《前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2. 《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概念的界定及探讨》,摘自《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 2014年第7期 作者:赵艳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