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初高中化学的有效衔接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5期   作者:吴桂清
[导读] 化学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的应用。
        吴桂清
        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  广东广州 511300
        摘要:化学在初中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的应用。高中化学课程是在初三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拓宽,并要学会将学习的知识应用解决问题是实际应用。初中和高中的化学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学生有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对于化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在高中阶段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的状态,很难转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进行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有效衔接,转变学生对初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新的认识,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支架;有效衔接;初高中
         一、研究背景
        化学在初中阶段是一门启蒙学科,教学上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的应用。高中化学课程是在初三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拓展,并要学会将学习的知识应用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知识的深度看,初中和高中的化学存在很大的差别,但是学生有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对于化学的某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在高中阶段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的状态,很难转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进行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有效衔接,转变学生对初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新的认识,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二、加强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研究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1]。高中化学教师应当注重与初中课程教学的衔接问题,在教学要关注整体性,构建教学情景,有效衔接初高中化学知识点。
        为了教学上更好地进行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有效衔接,我们首先要了解初高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不同点,然后搭建桥梁,层层递进地学习,建立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新的理解,达成目的。
 
         三、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探究初高中化学的有效衔接的实例
        支架式教学理论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理论”基础发展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维果斯基提出,儿童心理发展存在着两种水平,第一种是实际发展水平,这是儿童在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储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第二种是潜在的发展水平,是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能够完成的解决问题的水平或者在团队合作的情况下经过讨论后得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水平[2]。利用各种支架帮助学生对初高中化学知识点的有效衔接。
        1、工具支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不仅仅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法。
        例:初中阶段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没有提到催化剂有没有参加反应,很多学生认为催化剂是没有参加反应的。高中阶段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催化剂的本质,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实验:铜丝加热(红色变成黑色),立即把铜丝伸进乙醇中(黑色变成红色)。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得知:从实验明确第一步反应中铜是参加了化学反应,第二步反应中生成了铜,铜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总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铜在此反应中是起到催化的作用。所以,
      
        通过实验加深对催化剂的理解,(1)催化剂在反应中是参加了化学反应。(2)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历程,有催化剂的反应过程至少有两步的反应(催化剂参加反应和生成催化剂)。为在《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化学反应过程与能量的关系图中和催化剂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都奠定基础。
        2、问题支架
        教师创设特定的问题,学生通过初中的知识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获取新的知识。
        例: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
        环节一:请根据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以下反应,完成下表。
       
        问题1:什么叫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结论:氧化反应:得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氧的反应
        环节二:请标出反应中各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比较下列反应前后化合价有无变化,完成下表。
       
        问题2:在以上反应中,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的升高或降低有什么关系?
        结论: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环节三:请分析反应中各物质发生的反应类型,比较下列反应前后化合价有无变化,完成下表。
     
        结论:原子失电子,化合价升高
        原子得电子,化合价降低
        问题4: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与电子得失又什关系?
        结论:氧化反应:原子失电子的反应
        还原反应:原子得电子的反应
        通过设计问题,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定义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没有得失氧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再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进行扩展,并且从微观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化合价升降)及本质(得失电子),同时得知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统一的。
        3、情景支架
        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热爱祖国、自强不息的精神,教科书编排了关于我国历史上人民在化学生产方面的贡献的故事[3]。利用化学史这个事实作为情境进行初高中化学的有效衔接。
        例: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之一生成沉淀
        在初中的学生认为沉淀就是难溶于水的物质,所以在发生复分解反应中必须有难溶于水的物质生成。
        在《必修一》中第37页的科学史话中介绍了侯德榜和侯氏制碱法,侯氏制碱法的原理是以食盐、氨、二氧化碳为原料制取碳酸钠,其原理是NaCl+NH3+CO2+H2O=NH4Cl+NaHCO3↓。科学史话除了了解纯碱的生产历史和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外,可以及时把握此事实,分析得到碳酸氢钠的原因。在此复分解反应中并没有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而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钠却以沉淀析出。沉淀并不是难溶于水物质,其本质是溶质在水溶液中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就以沉淀的形式析出。侯氏制碱法利用饱和的食盐水作为反应物,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达到了过饱和的状态而从溶液中析出,复分解反应的反应是溶解度大溶质的向溶解度小的溶质方向进行转化。为在《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化学沉淀的转化奠定基础。
        总之,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衔接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利用不同的支架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循序渐进进行自主建构知识,形成新的概念和理论,同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2]李婷.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中的实践.学习与科普,2019.
        [3]周育妹 林建芬 杜倩萍.用学习进阶理论探讨小学学科与初中化学的有效衔接.中学化学参考,2020,6(3).
        
        
        本文是广州市教育科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的探索及实践(1201554567)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