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东
重庆市北碚区文星小学,重庆 4007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信息技术的要求已经日益增强,人工智能、教学、医学、科研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而科技的发展则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则需要从小抓起,因此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关键;然而,小学时期也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优秀人才必须德才兼备。由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很必要且重要。基于此,本文章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渗透
引言
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越来越便捷的服务,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对于学校开展道德教育也增加了难度。小学阶段在人生成长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阶段。通过在信息技术学科当中融入德育,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科技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对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已成为接受信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提升学生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各学校都十分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但受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受到诸多不利影响,沉迷网络、荒废学业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加强德育,已被视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将德育充分渗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使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受到严格规范,既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又能树立学生正确的德育观,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主导德育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德育教育工作在小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小学德育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单纯的认为小学生年纪轻,不能够自主进行德育的学习,因此会始终占据德育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够被动接受德育教育,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师生之间也缺少了有效的沟通交流,德育教育工作并不能够顺利的进行。这样的德育教育方式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也不利于提高学生情感、价值观等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德育教学和学科教育兼容性存在偏差
德育教学和学科教育间具备天然的隔阂性,学科教育内容偏向于理性化的表达,而德育教学却极其重视以感性为核心的教学理念,造成二者的兼容性存在较大的偏差,而偏差性会对小学教师的授课过程产生一定的困难和阻碍。最后,教师在小学教育的德育渗透中缺乏对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预期的课前调查与分析,使得部分学生对德育教育并未适应,而某些德育教学方式也无法有效贴合学生的心理预期,从而导致小学教学德育化渗透效率大幅度降低。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
(一)结合日常教学,培养良好课堂常规
规范操作,形成习惯。
多媒体的规范操作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保障数据的安全,因此,教会学生正确规范操作非常重要。例如,掌握多媒体电脑正确开机与关机方法,尤其是关机后当屏幕出现“你可以安全地关闭计算机”时,才可以关闭电源。此外,作业的规范保存也很重要,首先,作业文件夹不能保存在“C”盘,其次,保存的文件要用“班级+姓名+座位号”命名,以便于查找,方便保存;最后,要求学生及时上交作业,便于老师批改及改正。
(二)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只强调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而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忽略德育的渗透。作为教师要明确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深度挖掘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德育内涵,让道德教育贯穿信息技术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提升信息技术素养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在广州版的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二单元“信息技术王国的小画家”中,课程内容都是具有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本土特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切入口,使道德教育润物细无声。
(三)拓展课堂的教育范围,有效渗透德育
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拓展教育的范围,将学习的范围延伸到课后。下课并不代表教学的完结,教师应该布置任务,比如,在学习如何处理文字的相关软件时,需要根据教师对知识点的布置,在课后学习如何对文字进行排版和调整,让学生将自己以前所输入的文字进行简单的排版。比如,在学习插图或者是插入艺术字的过程当中,学生就可以设计图文混排的版面,写进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通常情况下,一节课不能够操作一篇完整的演示文稿,教师可以将作业分期完成,将每一节课所学习到的内容融入其中,在该体系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呈交一篇完整的文档。
(四)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渗透德育
教师在教授新的知识内容时,不仅要深度挖掘课程内容的知识点,更要挖掘内容的德育要素,要把爱国主义、道德准则、行为习惯、网络道德、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等融入教学过程中。另外,在利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时,任务设置要注重学科以及道德教育的整合,设置的任务不能是简单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还要积极利用设计的任务,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让他们充分体会信息技术给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捷和快乐。而在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时,要强调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有效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结束语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生活与信息网络息息相关,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便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 与技能,还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思想品德,使其正 确使用网络,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教学有心人,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并充分挖掘与德育内涵相关的教材内容,并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渗透“润物细无声”,提高教学实效,让学生受益,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承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渗透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9):82.
[2]曾勇东.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68.
[3]吕忠明.刍议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上),2019(07):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