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结合,促进学生成长——关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5期   作者:龚丽梅
[导读] 作业是对教师教课内容的汇总和提炼,
        龚丽梅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新生小学   655000
        摘要:作业是对教师教课内容的汇总和提炼,是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和提升实践技能的必要工具,是培养学生答题技能和提高学生做题速度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够巧妙地将大量的数学知识融入和渗透在精简的题目中,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和负担,让学生根据设计的作业内容,逐步地实现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延展。下文将简要探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分析对策。
        关键词:教学结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分析
        引言:
        作业是帮助学生习得数学理论的必要程序,是对数学概念的进一步延伸和补充。教师可以将课程中遗漏的知识点引述在作业中,让学生展开初步地探索和交流,锻炼学生解读和剖析问题的能力,或者可以将课程中的重难点设置在多个题目中,确保学生在反复地分析中,梳理出明确的解题思路,在日后的解题中能够灵活地加以应用。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耐心地找寻作业设计改革的有效路径,保证每一次作业任务都可以发挥其潜在的优势,能够逐渐地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让学生从作业中领悟学习数学的真谛。
        一、创设作业内容需要遵从的标准
        (一)保证作业内容的基础性
        教师自始至终应秉承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的原则,尊重每个个体受教育的权力,在作业设计时,不应以加强题目的难度和深度为追求,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储备范围,以及不同学生之间解题技能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1]。教师首先应根据基础的数学知识搜集教学资料,设计一些较为基础的题目,防止学生因题目的晦涩难懂而致使其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惧怕做作业的心理。另外,诸多数学难题都是通过多种的基础知识交叠和变形而编制完成的,学生只有对基础知识具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发掘出每个难题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清晰每一步的解题流程,促使数学问题迎刃而解。
        (二)确保作业设计遵从生活教育理念
        生活教育理念是教育领域大力提倡的教学观念,数学理论的创立是建立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生活的问题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显而易见,教师应确保作业设计的内容遵从生活教育理念,将生活中隐含的数学知识表述和呈现在作业中,有效地衔接其二者的内在关联,深度地感知生活是获取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不断地督促和审视自己洞察生活的能力,进而促进生活教育理念与数学理论学习的有机循环。教师通过长期的生活理论教育,使数学知识更加鲜明和具体,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思考出其中暗含的数学理论,大大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培养和锻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的能力,提高自身数学知识的层次水平。
        (三)创设层次分明的作业练习
        教师不应单纯地依靠于基础的数学问题设计作业,会导致学生的数学知识产生停滞和落后,不利于学生解题技能的提升和知识领域的突破,而是一直停留于浅显的知识层面。教师应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创设层次分明的作业练习,分层次、分难易地设计作业问题,并为学生保留充足的探究时间和宽泛的思考空间,以此建立健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考习惯 [2]。教师不应一味地追求作业的数量,而是应精益求精,增添一些典型的数学问题,并确保其富含多种的数学理论知识,让学生从中收获丰富的知识,明确不同理论之间的互通性。作业等级的划分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至关重要,顾及到不同学生之间解题技能的差距,确保其能够为每位学生提供符合个人水平的数学作业。


        二、有效地创设小学数学作业的对策分析
        (一)自主地创设作业内容,增强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改革,教育领域多次强调和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教师应积极地响应教育领域所倡导的准则,贯彻和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全新要求和理念,努力地扮演好一位引导者的身份。教师可以在自身简略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自主地设计作业内容,其既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缺陷设置数学问题,又能够适当地增强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一举两得。学生自主设计作业的教学方式完全地规避掉原有的教学弊端,不再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应对作业内容,而是积极地展开自我作业练习,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其中无限的益处,发挥自主设计作业教学方式的显著优势[3]。
        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倍数的认识》的教学开展中,教师完整地讲述完教材内容之后,让学生初步地建立起有关“倍”的数学概念模型,深入地理解“倍”的运算方式,掌握基本的理论观点。由于教学成效的良好反响,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课程的主题思想,通过查询辅导资料和搜集网络材料,自主地设置作业内容,体会设计数学问题的具体流程和步骤,有利于其在考试中直观地分辨出出题人的考察范围和方式,锻炼其解题效率。同时,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喜好和兴趣创设作业内容,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数字之间的倍数关系,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二)动手与动脑相配合,发挥作业的双重作用
        教师应以增强作业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为宗旨,让学生通过手脑的多方联动,完成布置的作业任务,对学生展开开放式的教学。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解决数学问题,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延长学生的记忆周期,学会利用不同的实物深度地剖析数学观点,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教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端正学习的态度,明确学习的真正价值和意义,设计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我观察,高效地完成数学问题,突显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的有效作用。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学习开展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提前自主预习教材内容,初步地了解两种平面图形的具体形状,便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后续的课堂作业。在课程开展前期,教师向学生分配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利用彩纸、剪刀、直尺等多种数学工具,通过描绘、折叠、剪切等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中,深刻地认识到二者的边角特点,清楚地辨析出二者的形状差异和区别,防止学生对数学知识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三)增设多样性和丰富化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活力
        教师不应盲目地遵从教材内容设计单一题型的数学作业,一味地认为教材是经过长期的改编和改版而编制完成的,独断地认定其具有高度的权威和说服力,而是应从多方面吸取教学精华,创设出多样化和趣味性的数学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活跃学生的思维细胞,有效地串联起各个章节之间的数学共同点。小学阶段的学生充满无尽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尽量地满足学生渴望知识的心理,让兴趣引领学生的探索好奇心,彻底地消除传统作业中枯燥乏味的数学问题,综合性考虑数学问题的来源渠道,设计出科学化和丰富化的数学作业,防止学生产生厌倦心理[4]。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环节中,教师首先引入前期所学的有关整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具体表示含义,明确其是用来表述整数之外的数学模型。在课程开展中,教师邀请五名学生到讲台上,并假设这五名学生组成一个整体,询问其他学生其中任意一名学生代表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两名、三名……依此类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数的表述方式,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名称,便于学生进一步地理解。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个不断摸索和探究的过程,教师应秉承以学生为教育对象的宗旨,改善当前作业设计的弊端,主动地融入和渗透现代化教学思想,设计出合理且有效的作业内容,实现作业设计的深化改革和深入创新。
        参考文献:
[1]陆寅花.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分析[J].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 000(004):62-62.
[2]张红梅.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的策略分析[J]. 学生之友(小学版)(下), 2018(16):34-34.
[3]刘爱金. 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性分析[J]. 江西教育, 2019, 000(003):74.
[4]高明. 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有效性[J]. 成功:教育, 2017, 000(012):P.216-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