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前教育中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5期   作者:管丽杰
[导读] 从当前幼儿学前教育现状出发
        管丽杰  
        青岛西海岸新区长江路中心幼儿园  山东青岛  266555
        摘要:从当前幼儿学前教育现状出发,立足于儿童心理成长特征角度分析目前幼儿学前教育中关于行为习惯的培养存在行为习惯培养教育缺乏适用性和少有效评价体系的问题,提出五项培养策略。为丰富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提出幼儿的学前教育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一时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学前教育的关键,也是幼儿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关键词:学前教育;行为习惯;心理;评价体系

        幼儿时期的教育对于人的一生都是影响深远的,最初的行为习惯模式,都是在此时期得到塑造。正确启发引导孩子,才能对孩子平等相待,理解孩子的不同需求,正确对待孩子的进步与负面行为。在幼儿时期,是让孩子积累丰富经验的关键时候,所以幼儿教育在这方面需要做的有很多。
一、探究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一般心理特征
        掌握幼儿天生对于世界万物保持着想要一探究竟的心理,因为世间万物有太多他们不知道、不理解的事情了[1]。但是现实是幼儿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完全的初始状态,会导致他们无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所以就需要通过教育类游戏或者书籍进行这一方面的补充。
        依据幼儿自身行为习惯的特点,在教育模式上我们采取以下两种模式。
(一)重心理自主性的教育模式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充分发挥人的心理自主发展模式,顺应自然,遵从本心,主要依照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对幼儿心理成长产生影响。而此时的行为习惯教育就需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使零散的游戏变得更系统而有序,有趣而完整,丰富和加深了游戏的内涵。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中,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孩子就能得到教益,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进一步积累经验,发展身心,茁壮成长。
(二)纠正式行为习惯教育模式
        众所周知,目前由于家庭内部因素,以及社会上存在教育缺陷的托幼机构等一系列的原因,幼儿未来发展存在很多不好的趋势。不少幼儿表现出行为偏异、情绪障碍及人格方面的缺陷等。所以,此时应该发挥幼儿学前教育的优势,对于已经出现了行为习惯异常的幼儿,从心理干预辅助及时纠正幼儿出现的不正确的、扭曲的行为习惯,为孩子家长提供正确咨询和技术指导。
二、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模式实施可能出现的问题
        当前的学前教育现状,在行为习惯养成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心理特征,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行为习惯培养教育缺乏适用性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部分心理问题可能自然减轻甚至消失,进而导致前期的幼儿教育模式的经验累积不再适用[2]。所以,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模式应该是一种发展的、适应性强的模式。现在大多数学前教育对孩子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较重视,而对幼儿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意志力、坚持性、良好个性与性格的培养较为轻视。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始终以发展幼儿智育为首要目标。
(二)缺少有效的评价体系
        每一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些既是独有的也是十分珍贵的,所以我们必须因材施教,保障他们的完整性、多样性。无论是从学习生活、日常生活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要对孩子有全方位的评价。一旦幼儿行为、情感、意志、个性等的协同发展未受到全面分析评价,反馈到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模式中,会造成失真的评价。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进一步影响到人格形成和品行,可能引起反感甚至对抗。对幼儿实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评价,每一个测量和判断是重要的,甚至会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教育改进策略
        针对目前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实施改进:
(一)榜样的力量影响幼儿行为习惯养成
        我们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优良的品德,家长必须以人格育人格,以德育德。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一些家长认为和孩子玩耍、游戏是浪费时间,不如多教孩子读书。认为读书识字才是根本,才是学习。其实他们不明确,对于学前儿童来说,通过和父母游戏是可以获取生活常识、积累生活经验的重要方式[3]。因为毕竟上小学开始,孩子并没有太多时间去感受生活,也不能从自己父母的身上去学习,更多的学业内容在等着他们。
(二)采用情景模拟影响幼儿行为习惯
        在课堂上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孩子自己身处社会情境中,对于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反应。同时,增强引导,让孩子在角色中做出正确的符合培养模式的行为。在模拟结束后,就情景中的具体情况,组织孩子分组讨论。一轮结束后,调换角色进行新一轮的模拟,反复加深孩子的印象,有助于幼儿行为心理模式的健全。同时,多角度的、全方位反应出幼儿的行为状况,同时促进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教育工作。
(三)课上教学与家庭教育相辅相成
        开设全面具体的行为习惯培养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一些具体而形象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知识。让孩子们系统的了解行为习惯,同时通过生动形象的课堂讲解,加深幼儿行为习惯印象,不断提升幼儿对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态度。这里就涉及到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处模式的考验了,一些会误认为和孩子一块玩耍会“丢份儿”,觉得家长是一家之长,应建立自己的威信,保持自己的尊严。于是对孩子不苟言笑,整天板着面孔、指手划脚,树起威信和维护尊严。其实这是在亲子之间构筑一堵无形的墙,优秀行为习惯培养又怎样才能开展得起来呢?
(四)为孩子创造实践自我价值的机会
        要有意识提供孩子锻炼的机会。确保孩子们养成的优秀的行为习惯模式,可以付诸实践,得到实施、锻炼。充分发挥幼儿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孩子自己发现、自己探索。比如在日常教育课堂上体现环保,让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牢记环境保护的概念,让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得到共鸣。孩子自己就清楚我们要从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这样我们的地球母亲会更健康,所以不论到哪里大家都要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五)保证教育模式实施反复性
        营造环保教育氛围,调整室内外墙壁、地区和空间,打造培养教育新环境。比如培养孩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就摆放各种环保知识信息,让幼儿有初步意识,进一步让幼儿关注周围的环境。除此之外,教师根据园内的自然资源带领幼儿,多开展一些环保类的户外、室内主题活动,比如植树,给校园里的植物浇水,同时在活动间隙,给孩子们普及爱护动植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巩固提高的过程,一贯性主要表现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规则。
        建立健全的幼儿行为习惯模式评价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运用得分制度,对于存在不良行为或症状的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扣除得分。反之,增加得分。有利于寻找行为问题的根源或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幼儿行为习惯教育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依据幼儿教育自身特点,对于幼儿行为习惯教育模式进行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在未来,会更多地实施幼儿行为习惯教育模式,对幼儿阶段来进行行为习惯教育,对于提高幼儿行为习惯培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阿娜尔·沙依包拉提.幼儿学前教育行为习惯的有效培养探究[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725.
[2]解云芳.浅析学前教育应当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西安会场)论文集(一).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66-67.
[3]吴彤彤.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要点分析[J].现代交际,2019(07):127-128.
作者简介:管丽杰(1981-11)汉,青岛市黄岛区 本科  幼教一级 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