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路径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5期   作者:叶桂珍
[导读] 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
        叶桂珍
        自贡职业技术学校 四川 自贡 643000
        摘要: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紧随其后,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德育课程一体化工程建设,“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从事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就业,更应将课程思政建设放置于突出位置。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入手,分析了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希望能对中职学校当前的思政教育提供些许帮助。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学校;存在问题;解决路径
        一、什么是课程思政
        1.课程思政的提出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8号)。该文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是党对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的重大部署,是新时期指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紧接着,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改革十余年来,很多地方已由最初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分阶段思政课程改革衍化为大中小学校贯通的一体化建设工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课程育人的观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
        2.课程思政的含义
        课程思政是指采用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学校教授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切实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强调以德为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采用“三全”育人的形式,将学校开设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追求协同相涨的效应。在上海、北京、浙江等教育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值得教育同行们参考借鉴。
        3.职业教育与课程思政
        2014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也就是说,职业教育始终要把德育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深入分析、发掘开发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扎实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养培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维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最终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这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创造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做法。而在这个改革的浪潮中,中职学校探索的步履比较艰难,不少工作还处于初探阶段,还有很大的工作空间。
        二、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足
        首先是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不足。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然而,不少人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德育课程教学上,认为只有德育课程、政治课程、思品课程才需要思政。其次,认为课程思政只是德育课教学老师的事情,作为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以及专业课程教师就不需要思政了。
        2.教师教学质量的理念需要重塑
        中职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是需要重塑的。传统观念认为,中职学校培养具备一技之长的劳动者,通过两、三年在校学习后,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时能具备安身立命的本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职学生毕业后基本上都需要到用人单位接受职业重塑,在校学习的技能基本不可能一劳永逸了,有些岗位能力甚至需要企业的全新再塑。统计数据表明,中职学生毕业后一年内有更换工作岗位经历的占到82%。鉴于此,中职学校教师更应认识到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把服务学生长远发展作为己任。
        3.教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案设计能力欠缺,选择课程思政路径与载体的能力需要提升教师是教学思想的传播者,是教学理念的践行者。教师执业素质直接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良好的教学理念需要通过优秀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得以体现。在这方面,中职学校教师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由于对课程思政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导致中职学校教师对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不够,呈现的方式和载体设计欠缺。因此,必须全面提升广大教师掌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的选择路径,能有效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做到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显得自然而然,不生硬干瘪,扭捏作态。
        4.教育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
        学校教务部门在推进课程建设时,在建立课程质量标准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时,没有明确要将课程思政目标纳入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中,导致课程思政工作推进乏力。
        5.学校层面实施课程思政的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中职学校基本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推进课程思政的相关保障措施,思政教学做与不做一个样,这也是导致课程思政工作推进缓慢的原因之一。
        6.教师教学改革动力与激情需要提升
        从大环境看,各个地区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统一,因此导致学校在整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动力不足,相应的激励措施也不到位。受其影响,教师也缺乏了改革的热情。


        7.教师教学效果亟待整体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同度和成效不满意从事各类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不够,不能有效地将思政元素科学合理地融入教学传授,由此导致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吸引力不足,获得的认同感不够好。
        三、解决课程思政问题的路径
        1.学校要制定、完善课程保障措施
        从学校层面看,要制定一套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的保障体系,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运行保障机制,要从课程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方法入手,制定规范化的课程思政管理办法,以便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有效开展。
        2.教务处牵头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在开展课程建设时,学校教务处应明确将思政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作为课程质量标准的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列入课程质量评价体系考核要点,要加强对课程培养方案、教案、教材选定、思政标准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管理。
        3.建立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的交流机制建设
        思政课教师要定期与专业课教师开展交流,把好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载体”选择关。全体教师应重新审视、完善《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学业标准体系和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形成包含知识、能力、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的《课程质量标准》《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等,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
        学校应着力搭建一个由教务处、团委、学生科、党委等职能部门共同组建的合作交流平台,切实推进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素养培养体系的“三位一体”素质培养体系。
        4.强化培训,重塑理念,让广大教师明白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质量观
        杨福家教授曾说:一流学校教出来的学生不但博学、优雅,而且懂得如何做人,并且是始终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合格公民。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要加快制定能够让学生持续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评价体系,为学生的人格养成打好基础。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的培训,使教师有能力将素质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育人要求和价值观教育内有机地容融入专业教师的话语体系,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5.深入理解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对于思政课教学而言,任课教师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旗帜鲜明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政治科学的各个领域,要及时把国家最新成果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走在时代前沿、更有穿透力。对于专业课程教学而言,要切实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育人导向,依据不同性质的专业课程,通过大量的与专业课相关的信息资源、典型案例的收集,结合专业课程本身的特点,提炼出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资料载体,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等。比如,笔者作为会计专业课教师,在进行《珠算》课程中“珠算发展史”的讲解时就融入了课程思政。从中国古人发明的第一把算盘,到孩子们手中使用的算盘,期间把算盘的演进过程通过事先查找的影像资料结合老师本人的细致讲解,让学生明白算盘改进的原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的伟大智慧,让孩子们理解珠算申遗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受到手中算盘的温度,让学生带着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传承的使命感来学习珠算技术。尽管最后不少学生珠算运用水平并不高,但是他们认识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坚定了将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决心。
        6.把握精准选择思政元素的路径和方法,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载体”的选择能力
        如何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精准地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要深入调研,了解毕业生所从事岗位的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要求,结合课程的特点,有机地将素质教育点作为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去。要使广大教师明确本专业毕业生所从事岗位或岗位群,以及该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岗位能力,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中知识、能力、技术技能和素质要求,能有效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把素质点通过合适的载体有机地融入知识的传授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价值观的引领者,要切实把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当然,由于学科、专业的不同,并不是每一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够挖掘出思政元素。但是,每一门学科都可以找到思政元素,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随着探索的深入,思政元素会越来越丰富,教师也会乐在其中。
        7.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形式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手段,推进课程思政
        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强化思想政治水平,关心了解“形势与政策”,把握教育方针。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知识传授中,一方面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专注度、热爱度;另一方面又能有效地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地结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
        2.张脉强《教育部评选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优秀教材》2010年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
        4.冯建华《形式与政策》2015年
        5.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简报《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2018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