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融汇、引领——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5期   作者:曲艺宁
[导读]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曲艺宁
        山东省威海艺术学校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重要奠基阶段。音乐,作为幼儿另一种表达认知与情感的“语言”,“儿童生活的灵魂”,是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人格培养、潜能开发以及终身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对核心素养做出了明确的阐释,并依此研制出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笔者认为,所谓音乐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经过后天学习与培养习得的多维度的综合能力体现。不仅涵盖基本的音乐知识、音乐理论,还包括音乐审美能力、音乐鉴赏力以及音乐理解表现力、音乐创造力等诸多因素的集成。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作为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生力军的中职院校,如何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针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立足学生实际,重构课程目标,融汇课程体系,引领大音乐课程理念,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亟待探讨和尝试的改革方略。
        要着力于课程改革,我们不得不考量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课程是教学过程的中介与主导,不仅是教育教学活动存在的依据,更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满足个人成长需要,都离不开课程。所以,学生与课程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新的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下,使学生获得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课程实施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可接受性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程度与走向。
一、学生音乐教育学情分析:
        中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应届初中毕业生。众所周知,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时期的音乐教育一直备受冷落,虽然素质教育的推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现状,但是由于音乐成绩并不计入中考成绩,使得音乐学科的教学仍然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教师的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呆板,教学内容枯燥,学生的音乐素养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其教育效果可见一斑。近年来,不少家长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让孩子参加了校外音乐培训,但是培训机构的良莠不齐,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目前中职院校生源音乐素养普遍低下,参差不齐的局面。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学生音乐基础知识薄弱;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毕业于普通院校,没有扎实稳定的音乐专业基础,缺乏相关的音乐实践机会,没有经过音乐技术和演奏技能的培养。许多学生在入学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训练,也没有过接受音乐教育的经历,因此,中职院校的生源大多存在音乐基础差、音乐素养低的现象。
2、学生音乐鉴赏力低下;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大多注重理论与技能的传授,忽略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加之部分教师并未对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间接导致了学生对相关音乐作品缺乏鉴赏的能力。
3、学生音乐表现力、音乐技能较差;
        由于我国目前的课程设置问题,音乐课程的课时量较少,学生缺乏练习的机会,因此音乐技能的掌握情况不理想。由于教师的关注点大多集中于技能方面,因此忽略了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既没有掌握好音乐技能,又缺乏对音乐作品的表现欲望,缺乏自身情绪语言的表现能力。
虽然生源存在以上这些问题,但这些学生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远大的理想目标,更有对未来幼教事业的渴望及信念,因此中职学校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创作能力为今后音乐教育事业 的发展打下扎实稳定的基础。
二、当前课程设置开设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的幼儿教师培养模式,在关注核心素养的今天,这种模式显然已然无法满足时代对幼儿教师素养的要求。如何由“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与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关注儿童自身发展与需要、关注儿童的活动与直接经验”是课程改革应该遵循的主旨。音乐学科的课程改革亦然。纵览当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学科的课程设置与开设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开设的课程以及沿用的教材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存在的弊端如下:
1、目标定位不明晰
        当前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教材不统一,采用的教材版本混乱,有的学校更是使用高等院校的教材,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现状
2、音乐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国家针对中小学音乐课程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体系与标准,但对于中职学校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缺乏对中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正确引导,导致中职院校课程设置的随意性较强,无法达到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要求,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3、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单一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开设乐理、视唱、声乐、钢琴、舞蹈等课程。这些专业课程大多直接模仿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标准进行课程设置,难度较大且体现不出学前教育专业特色,最终导致学前专业的学生无法掌握音乐技能。除此之外,因为大部分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在实践学习时往往无法了解各种音乐技能的实际要求,因此实际的学习质量较差,学生十分地被动和消极,个人的音乐素养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构建大音乐(综合)课程体系
        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与发展的DNA。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必须以此为导向,科学定位,突破疆域,立体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乐课程体系。
1、准确定位目标,重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都是幼教教师,所以,其培养目标的确立要充分考虑其职业特点,加强音乐课程的综合性、实用性,以学生为本,突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不同维度系统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具体目标为:在审美感知方面:立足于不用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整体感知音乐的艺术特征与文化背景,发展学生对音乐的综合感知力与评鉴力。在艺术表现方面:通过个体和群体的音乐表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分享对音乐的感知与表达,增强自信心。通过集体音乐实践,学会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文化理解方面:帮助学生理解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熟悉热爱民族音乐,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其他国家与民族音乐的文化,感悟音乐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社会意义、文化内涵。
2、融汇整合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大多数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采用的是单一的授课模式,即学校主要开设:乐理、声乐、钢琴、视唱练耳等各门课程,从课程内容上来说,大致能够满足学校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但在内容设置上不够合理, 单一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当前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单一的技能培养更是难以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及实际工作需要
为全面提升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应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综合性,加强各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比如乐理与视唱练耳课就能够结合到一起,在讲解音程、和弦等内容时,可以结合练耳听音响,也可结合视唱模唱音程、和弦内容,再如将与声乐、儿歌弹唱、即兴伴奏等这些
相关内容进行融合。科学、 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可以让学生牢固地掌握音乐理论知识,还可以扩展他们的音乐视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幼儿教师岗位的需求。
3、研发校本课程,引领学生成长
        前文已经提及,目前中职学校采用的教材比较混乱,这就需要学校结合学科教学特点设置校本教材,保证所选的音乐教材能够契合学校学生的特点,真正为学校提供有力的支撑。在教材编选上,应该突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特征,多选择一些涵盖儿童音乐剧、情景剧、音乐游戏等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保证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保证所选内容学生能够掌握。
4、拓展学习平台,促进能力提升
蒙台梭利曾说:我听过,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忘了,只有我做过了,我才能真正理解”因此,单一模式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必须让学生动手去做,亲身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另外,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开设音乐拓展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校外带领学生深入到幼儿教育机构,在一、二、三年级分别设置认识实习、跟岗实习活动,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幼儿教育的全过程,认识岗位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从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敬老院等下社区的活动,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艺术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校内则开设各种音乐社团,定期组织各项音乐比赛、才艺大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展示自我,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形成学生音乐学习环境的多元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升能力,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由此可见,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音乐活动的开设,无论是校内选修课程的开设,还是校外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都能够极大的促进和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