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欣烨
昆山高新区阳澄湖科技园幼儿园
【摘要】:《纲要》中指出:应教育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因此,引导幼儿亲近大自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现实生活中,我接触到的孩子都非常喜欢植物、种植,因为在城市中,高楼大厦、繁华都市的背后能够接触到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幼儿都会感到好奇和欣喜的。在幼儿园中,为了能够让幼儿更多地亲近大自然,在班级中开辟了自然角,校园里划出了种植区,开设了种植课程等……但作为一线教师,我觉得仍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限制了生态种植活动的开展,阻碍了幼儿深入接触大自然的机会。今天我就开展生态种植活动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说一说组织活动的策略,怎么做才能让种植活动更有意思。
【关键词:】生态种植 幼儿 教育策略
首先我们来谈谈在现实教育活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吧,其实孩子们的初心对种植活动都是非常感兴趣的,通常幼儿园里也会制定一些种植计划,但往往在开展的过程中,种植活动会被逐渐缩小化,孩子们的兴趣也慢慢被消磨掉了。对于组织种植活动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幼儿园种植活动常见问题
1.嫌“麻烦”
种植活动需要种子、泥土、器皿,还有一些工具等等,以现在班级孩子的数量来看,教师需要在前期准备大量的材料和工具,工具的储藏、活动中如何使用,都比较“麻烦”。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孩子们的关注点不在种植重点上,通常会有“老师,我的泥土撒在外面了。”、“老师,我的衣服弄湿了。”等等问题,然后我们就会马不停歇地帮孩子解决各种无关种植的问题,一次种植活动结束后,会感觉全班出现“鸡飞狗跳”的状况。
2.怕“危险”
种植活动需要的一些工具大部分都是硬质金属材质做成的,这相对幼儿园3—6岁的孩子来说,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男孩子容易用工具进行打闹,女孩子也非常容易弄破皮而疼痛哭泣。除老师害怕孩子们发生危险,存在安全隐患之外,孩子们也会出现怕“危险”的情况,松土的时候可能尘土颗粒不小心弄到眼睛里,在泥土里或植物上会发现一些之前没见过的虫子,个别胆小的孩子就会十分害怕,引起小部分孩子的恐慌。这间接阻碍了种植活动的开展。
3.没“时间”
要使每个孩子都亲手完成种植活动,需要花费的时间可不少,而幼儿园的课程不仅仅只有种植活动,有时候老师为了接下来的游戏活动,无奈只能草草结束终止活动,这样久而久之,孩子们在种植活动中的发现没有那么多,慢慢就会失去对种植活动的兴趣。
二、让种植活动更有意思
在课程游戏化的大背景下,很多老师会无奈,就慢慢挑重减轻,忽略了种植活动的重要性,以下是我总结的几点教育策略:
(一)做好“充足”准备
要开展一次种植活动,在这之前要进行充足的准备,而不是明天要开展,今天才准备的状态,种植活动不等同于一次手工活动,它是可以延续、伸展的,因此我们的准备工作也不是一日而蹴的。
1.把物质准备的机会留给孩子和家长
老师的准备的工具、材料可能是最好的,但不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而适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准备材料的机会留给孩子。这中间就需要家园合作的力量了,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家长的行为对于幼儿的影响是十分显而易见的。
所以在幼儿开展种植活动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家园合作的力量。可以采取家长会、家长园地、班级群等形式,适时地向家长宣传生态种植的重要性;结合家长开放日、植树节等创造亲子种植的机会,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体验大自然的美好。
2.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经验准备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教人,不但要教人知其然,而且要教人知其所以然。”种植是一个来自生活的教育活动,在人类文化历史几千年里,耕种、种植一直在延续,这不仅仅能让孩子亲密接触大自然,更能让孩子体验到种植的辛苦、辛勤的等待、收获的喜悦等等。作为一名言传身教的老师,我们在教之前需要做的、需要学的有很多。我们要做研究型的老师,在幼儿刨根问底之前,我们首先要刨根问底。
3.恰到好处的环境准备。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他强调 “没有生活做 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比我们的教材要丰富、生动得多,幼儿对于大自然的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密感 ,所以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新、自由的环境就至关重要。
种植的环境准备很简单,需要属于幼儿自己的种植天地,可以是班级中的自然角,可以是教室里的某一片区域,不管是哪里,肯定都是幼儿认可和喜欢的地方,这个地方可以很大很宽敞,可以很小很私密,但它一定会给人生机盎然的景象。地面、墙面、角落都不会遗漏,都会有小小的或大片的植物覆盖着。这里可能是小朋友喜欢的植物,那里可能是小朋友自己种的植物,每次幼儿都可以自豪地说:“瞧,这是我们班的种植小天地”。还可以以自然角为中心,种植环境延伸至整个教室,处处都有一抹绿,使孩子们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就感到清新和生动,在思想意识上热爱植物,喜欢种植,那么在开展种植活动的时候哪怕泥土弄到身上,水洒了,也不会成为重点,因为幼儿关注的只有植物了。
在有了这些充分的“准备”之后,种植活动不会“麻烦”,只会“有趣”且井然有序,而这个过程将会变成十分珍惜的幼儿经验。
(二)制定“特殊”约定
和孩子一起制定“特殊”的约定,只是在种植活动的时候需要遵守的约定。老师可以通过开展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了解每样工具的用途,知道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从切实的种植活动中提出安全隐患的存在,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关于种植时候的约定,画下来,贴出来,制定专有的标记等等。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我想幼儿自己制定的约定,一定会印象深刻,特别的注意。根据幼儿的想法,可能会提到种植活动时保护自己要用到的材料,那么就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全力支持了。手套、口罩、护目镜等等,如果孩子们认为需要,都可以提供给孩子备用着,这不但能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消除在种植活动中老师的顾虑,还能增加幼儿种植时候的专业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兴趣。
(三)做好“个性”计划
种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仅仅是在种下种子,而在这之后种子的成长变化才是种植最有意义的地方,孩子们需要通过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观察,才能对植物有深入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生的希望,也可能会有死的难过。为了不受班级人数的限制,我们可以制定种植计划,不是一定要开展集体的种植活动,还可以开展小组种植,分区域种植等。中大班的孩子还能制定个人种植计划,通过调查表记录下每个人想种的植物,统计分类后,老师提出要求,在什么时候完成种植活动,什么时候完成种植观察记录,让幼儿自主合理分配时间。老师要做的是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或展板的方式提供种植的经验、方法和步骤;通过讨论、商量确定种植的时间段,比如晨间来园、课间休息、区域活动、午餐之后等等,幼儿在制定个人计划的时候就可以自主选择时间段去种植,制定计划的时候还可以和制定“约定”结合在一起,使幼儿不管在哪个时间段去种植都必须遵守约定,做到保护自己、爱护植物,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相信幼儿完成一次种植之后所呈现的观察记录将会是饱满而个性的。
种植活动没那么复杂,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多想想我们能做的事情,多给孩子时间和空间,循序渐进,种植活动会变得更有意思,孩子们会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