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骁
(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党校 重庆市江津广播电视大学 重庆江津 402260)
[摘要]: 理想人格是儒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理解儒家哲学精神实质的一个内在的逻辑线索。从先秦至清末,儒家的理想人格呈现出“圣人”、“君子”、“成人”、“醇儒”、“豪杰”、“大人”、“大丈夫”等不同的形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内圣外王的人格学说,修己安人、重视教化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儒家哲学 理想人格 内圣外王
在儒家哲学中,理想人格一直是作为一个核心的道德价值典范而贯穿整个体系的,同时在思想发展的漫漫长河中逐步演变,形成“圣贤”、“君子”、“成人”、“醇儒”、“豪杰”、“大人”、“大丈夫”等等不同的理想人格范型。但无论哪一时期、哪一流派的儒学,都始终保持着对于圣人理想的追求,重视内在道德的修养,以达到圣人的境界。
一、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对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最佳概括,其中内圣是更为根本和重要的方面。当内在的修为达到一个至高的境界时,才能够也必定能够实现对于理想君主、理想政治的追求。
在孔子那里,圣人的人格理想在实践领域被具体化为“仁者”,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事功达到了统一。“仁”之所以成为个体人格的最高理想境界,正是因为它统摄诸德,克己复礼、忠恕、爱人、孝悌,敬、智、勇、恭、宽、信、敏、惠,都包含在了一个“仁”字之中。显然,这个道德体系中,不仅包含了个人内在的修养,同样也推及到对待外在世界的态度。因此孔子所讲的仁就具有了由内而外的规定性,即由内圣通向外王的必然性。
孟子内圣外王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圣人,作为道德上的最高理想,能够始终保持四端之心,进而将其表现在外在的行动上,故能推行“仁政”而王。孟子重内圣,强调内圣是外王的道德基础。孟子认为人人皆可为圣,圣人与民同属一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成圣都具有逻辑的可能性,也应当成为毕生所追求的人格理想。孟子对这种道德人格上的平等性的强调摆脱了孔子圣人观上超验的倾向,成圣并非不可能,从而鼓励一种普遍的“道德自信”,在推崇人格理想的同时,逐渐提高了现实人伦的重要性,从而将理想人格的重点引向“内圣”。
荀子对“外王”,即圣人的外在的社会事功有了更多的阐发。而“圣王”这一词汇也正是在《荀子》中才得以大量出现的,更是在《王制》篇中具体提出“王者之人”的主张。所谓“王者之人”,即实行王道的主体,也就是“尽伦”、“尽制”的内圣外王的圣人。
《大学》对“内圣外王之道”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被表述为“大学之道”,实现了政治哲学与伦理学说的统一。《大学》的内容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来修身,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推己及人,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这正是由“内圣”而“外王”的完整表述。
二、君子理想
儒家的君子理想,是儒家人格修养的基本层次。君子这一概念有时也被表述为“士”、“士大夫”、“大丈夫”、“仁者”、“贤者”等。君子与圣人是两个层次的概念,圣人是更高层次的终极理想,但这两个概念又密切相关。君子的人格理想之所以重要,正因为它既是对于大众而言具有普遍性的基本的人格修养层次,又是过渡到圣人理想的关键性层面。
君子理想首先强调道德的自省。儒家主张克己复礼,即从主观上去刻苦修养自己、克制自己,特别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行为和意识,以“礼”为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具体到行为上,就是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主观上自觉的约束与修养,慎独就是不可缺少的品质。
君子要“重学慎思”。孔子主张通过教育或教化的手段去创造符合仁的社会理想的君子人格,并一直致力于此。孟子虽然讲性善,但同样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存养、扩充和发展人先天的“善端”,保持善端不被后天环境所蒙蔽。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因而人要获得善德,就必须依靠后天习得,他主张“化性起伪”。
儒家的学与思是紧密相连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有将学与思的过程统一起来,才能由感性的经验认识而产生理性的概括。这也是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
君子要“知行合一”。儒家认为真正的君子,不在“有言”,而在“有德”,尤在修行自己,躬行道德。孔子认为,“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道德本身就是一门实践的学问,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准则,必须同自身的做人处世结合起来,强调言行一致,言而必有行,慎言敏行,方为君子。这也就表明了儒家的修身是起点但不是最终目的,最后总要完成一个由内向外的道德实现过程。
三、成人之道
“成人之道”作为儒家理想人格学说的另一重要层面,兼顾真、善、美的统一,成人之行是“知天道”、“行仁义”、“以礼乐”三者的统一。[参见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页59。]
荀子对“成人”学说加以发展,在孔孟人格学说知情意的统一的基础上提出“全、粹、美”的要求。他的“成人”是以礼为核心的,达到了知、情、意与真、善、美的统一,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加以探讨。荀子的“成人”学说在当时具有相当的理论高度,也是儒家人格学说的重要部分。
之后,儒家基本延续着先秦儒家的“成人之道”,及至王夫之通过对“继善成性”、“身成”、“性成”等问题的讨论,对“成人”学说加以创新和发展。王夫之对前人“一受其成形而无可损益”的人性论加以批判,主张“性日生而日成”,因此在王夫之那里,理想人格是可以培养的。一方面,人不断效法天道,顺应自然;另一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德性,二者统一而实现“成人之道”。
四、圣贤气象与豪杰精神
宋以后,理学家们对理想人格展开了更为广泛的讨论。无论是周敦颐、王阳明的“圣人”,还是二程的“圣贤”,朱熹的“醇儒”,他们所塑造的理想人格都有一个共同的趋向,就是内圣超越外王。宋明的学术风气具有向内的倾向和特点,而较少谈及现实的经世致用,传统儒家的“外王”学说根本无法得到实践,因而理学家们只能将重点转向“内圣”,希图通过“正心诚意”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以朱熹的“醇儒”为例,他所主张的“醇儒之道自律”就是在理欲关系上主张禁欲主义,并以此为途径实现人格理想的“内圣”之学。
到了明清之际,理学专讲“内圣”的人格学说导致整个社会风气沉闷而消极。有感于这种社会现状,同时受到各种新兴社会思潮的影响,黄宗羲、王夫之等启蒙学者们开始转向以追求外在事功为目的的“外王”学说。黄宗羲、王夫之的“豪杰”、朱舜水的“鸿士”、傅山与唐甄的“圣人”、顾亭林的“匹夫”、颜元的“俊杰”[参见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页81。]等等理想人格的范型都被赋予了一种积极有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抱有强烈的责任感的形象。
在儒家哲学整个的发展历程中,理想人格的演变是一条极其显著的线索脉络。而在儒家理想人格的演变过程中,又始终贯穿着“内圣”与“外王”的终极理想,以及儒家对民众进行教化的不懈努力。这些理想人格以一种近乎精神信仰的形象为“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引领着人性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杨国荣,《善的历程——儒家价值体系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李广骁,女,1990年6月生,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中共重庆市江津区委党校、重庆市江津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