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田甜
(昆明医科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大学生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重要载体,能提供一个“开放、共享、创新”提升自我的平台促使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开发、提升就业竞争力,是增强学生内驱力、个人素质、社会责任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本文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存在的问题,旨在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完善医学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第二课堂成绩单;创新人才培养;医学院校
2017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改革重点”,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医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关乎医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潜力和前景,是目前高等医学教育研究的热点[1]。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学教育起步较晚且地域发展不平衡,制约着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医学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在当前倡导“全民创新”的形势下,创新转型发展逐渐成为当前高等医学教育的主流,医学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为其中亟待解决的核心难题[2]。所以应重视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引入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第二课堂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推动医学院校第二课堂实践教育活动的设置,运行,保障体系完善,提高教职员工对第二课堂的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创新意识,创新体制,创新育人模式以更好的推动学生的成才与社会需求平衡。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326份,大一39人(占11.96%)、大二88人(占26.99%)、大三25人(占7.67%)、大四161人(占49.39%)、大五13人 (占3.99%);男生82人(占25.15%)、女生244人(占74.85%);医学类专业234人(占71.78%)、医学相关类48人(占14.72%)、非医学44人(占13.50%);政治面貌方面,中共党员13人(占3.99%)、团员298人(占91.41%)、群众15人(占4.60%);其中53人(占16.26%)担任或曾任学生干部。
二、“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及评定管理情况调查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关系及学分化管理调查
对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关系的调查,77.30%的被调查者认为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为辅,18.10%认为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同等重要,2.76%认为第一课堂重要,第二课堂可有可无,1.84%认为第一课堂重要,第二课堂完全没必要。其中61.96%被调查者支持第二课堂的学分化,认为既能参加活动又能增加学分一举两得,17.18%反对这种做法,因为这样会导致课外活动功利化,17.48%既不支持也不反对,而3.37%对此无所谓。以上调查结果说明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存在是相辅相成的,并且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该落实第二课堂学分化评定管理。
(二)第二课堂活动类型及对素质和能力的影响调查
针对“希望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类型”,被调查者中56.13%选择思想教育类,76.07%选择社会实践类,69.63%选择创新创业类,59.82%选择素质拓展类,11.96%为其他。对于希望从第二课堂得到的提高方面,76.99%为人际交注能力,76.07%为志愿实践经历,63.19%为科技创新能力,53.68%为文体特长发展,61.66%为思想意识提升,69.33%为沟通表达能力,64.72%为职业素养和技能,52.15%为组织管理能力,54.60%为逻辑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医学院校的学生希望开展全方位的第二课堂活动,并且能够锻炼自己,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情况及创新能力影响调查
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调查中,89.88%参加过思想成长理论和实践活动,如党团活动、讲座、报告、比赛等,68.40%参加过学生组织活动,如文体活动、竞赛,33.44%参加过科研训练,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项目、教师科研课题,25.46%参加过各类专业竞赛,28.53%参加过创业项目,如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大赛等,30.98%参加过团学社会工作等,51.53%参加过志愿公益活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参加过这些第二课堂活动后,21.47%认为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比较大的影响,55.83%认为有一定的影响,19.94%选择影响不大,2.76%认为没有任何影响。由此可见同学们参与各类的第二课堂活动,但创新创业的比赛、项目及与专业相关的竞赛参加的较少,而且参加了第二课堂活动后较少有人认为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有较大的影响。
(四)创新能力的函括及重要性调查
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涵括的内容,66.56%选择质疑能力,88.34%选择自主学习能力,77.91%选择沟通能力,73.62%选择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83.44%选择自主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67.79%选择团结协作能力,67.48%选择管理能力,67.79%选择归纳总结能力,14.42%选择其他。被调查者中74.85%认为创新能力很重要,应重点培养,3.68%认为创新能力不重要,认为它对生活影响不大,20.25%觉得似乎很重要,但具体作用说不清楚,1.23%对创新能力没有概念。
这说明学生对创新能力有所了解,而且大多数都认为创新能力很重要,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但还是有部分同学对创新能力的认知模糊。
(五)第二课堂活动和系统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情况的调查
调查中,16.56%的被调查者对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现有方式非常满意,42.94%比较满意,34.66%选择一般,3.37%不是很满意,2.45%非常不满意。对于第二课堂活动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28.53%选择作用很大,能强化所学专业知识,提高个人创新能力,59.51%选择有一定的作用,是一个提前了解社会的机会,6.44%选择作用不大,所学知识无法运用,5.52%选择没什么作用,只是形式,完成任务。他们认为第二课堂中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中有37.73%是缺乏相应的奖惩制度,32.82%是占用课余时间,42.02%是经费困难,57.98%是开展次数,60.12%是缺专业指导,46.63%是自身参与第二课堂的兴趣。
针对加强大学生第二课堂系统化建设,对提升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否必要,30.37%认为非常必要,56.13%认为很有必要,12.27%认为无所谓,1.23%觉得完全没有必要。而且34.05%认为非常有必要在第二课堂开设创新实践课程,32.82%认为很有必要,30.67%认为有必要,2.45%觉得没有必要。
三、不足和对策建议
根据调查了解到目前学校第二课堂开展方式存如下不足:内容与社会需求相脱离,没有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来组织活动;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以及专业化的教师的及时指导;缺少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形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信息发布渠道不健全,学生不能及时了解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学生组织活动范围有限,活动种类少,形式单调,没有吸引力;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持续性,往往是一次性结束;领导不够重视,缺乏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相关建设资源不足,且受活动的经费、地点等限制;学校活动目的不明确,宣传不到位,可参与度有限等。结合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应从以下方面优化“第二课堂”评价机制下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健全“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保障持续发展
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有助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程衔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理论、实践、活动为评价内容,真正完成“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评价体系[3]。除了第一课堂开展相关创业教育课程外,第二课堂也应该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广阔的平台。
为增强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昆明医科大学于2017年和2019年分别制定《昆明医科大学本专科学生课外学分暨“第二课堂成绩单”管理办法(试行)》和《昆明医科大学本科生第二课堂成绩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对“第二课堂成绩单”中的课程设定学分,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情况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是否完成学分作为其参与课程的重要评价标准。其课程项目体系分为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和素质拓展四个类别。内容包括:思想成长、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创新技能、文体活动、技能证书、课外文化活动等。
在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过程中,加强各环节科学化、规范化、网络化设计,从课程项目、记录评价、数据管理、工作运行、价值应用等角度完善育人体系,确保各环节协调推进。同时充分借鉴第一课堂教学育人机理和工作体系,组织实施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实现工作机制的科学化、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4]。
(二)优化“第二课堂成绩单”体系模式,夯实基础
“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是一次重大教学改革。可采用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培养发散思维;引用社会上的实例模型,提高学生参与度;多采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改革考试考核方法,鼓励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脱颖而出。
(三)改进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品质
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主张追求个性且突出自我需求,高校创新活动的开展,应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5]。丰富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活动,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活动,同时要加强教师对活动的指导性;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扩大学生的参与面;提高领导重视度,有效整合各项资源,建立课内理论、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评估制度;加强与校企基地合作,系统规划活动内容,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活动。
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势下,医学院校应该做好第二课堂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完善医学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朱海英. 高等医科院校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实践[J]. 中国临床医学, 2016, 23(004):530-533.
[2]刘虎, 刘聪, 杜继聪,等. 基于第二课堂的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J]. 基础医学教育, 2019(8):603-606.
[3]伍国桃, 伍国梅, 秦开宇. "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与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以安顺学院为例[J]. 智库时代, 2019, 000(041):P.145-145.
[4]蔡熙文, 左蕾. 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大众文艺, 2019, 000(007):182-183.
[5]李奕萍. 民办高职第二课堂视野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研究[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 022(001):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