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市200090
摘要:高校教师要重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工作,而在日语专业课程中,更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关系,学习两国语言的历史渊源,从而提升同学们的爱国情素,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挖掘其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语言文化资源,包括中日言语比较,中日文化的相互影响等,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以文化促进语言的认知与学习。用熟知的中国文化解读目标语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有助于获取新知,实现外语专业课堂中思政教育的融合与渗透。
关键词:日语语法;课程思政;多元化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形成多门类、多角度、多功能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在外语类课程中,更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历史,把握中国发展大势,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激励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本文以日语语法课程的课程思政多元改革为例,探讨日语专业课程如何与课程思政相融合的问题。在目前教育改革的思政背景下,日语专业教师在培养日语专业人才的同时,需要深入探索日语专业课程的本身的特点和优势所在,进一步挖掘课程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日语及日本文化的同时,也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语教学中去。
2020年伊始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让我们重新鉴证了中日之间的感人故事。日本HSK事务局给湖北医院邮来的不仅是救援物资,更是用这句日语重启了两国之间关于汉字的故事。那么,在日语课堂上,我们的故事就可以从汉字开始说起。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流传到日本,韩国等,成为罕见的东亚地区共同的文化积淀。一种言语的语法,不应单纯分析它的构成规律,而应着手于它的发展变化,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底蕴。日语语法课应首先着眼于,日语表记文字的产生,日语假名的发展,日语音声的变化等,这些都属于广义的日语语言学范畴的一部分,也属于日语语法课程的一部分。
日语的汉字
《唐大和上东征传》载:“日本国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袈裟,(来施)此国大德众僧,其袈裟(缘)上绣着四句曰: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意为,我们不在同一个地方,未享同一片山川。但当我们抬头时,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这句话曾绣于日本长屋亲王赠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是希望中国高僧能够去日本传授佛法。鉴真大师被此感动,决定东渡弘法,因此被视为中日交流的象征。这句话,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完全是汉语,也很少有人知道长屋王求法的故事。为什么日本和中国一样使用汉字呢?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首先要详细的去了解中国汉字传到日本之后发生的变迁,从借形到借音,再到将中国汉字原有的字形的一部分独创出日本独特的假名文字。真名为汉字,假名就是与真名相区分的命名。
日语的发音
有人说,看日文的汉字能猜懂大概意思,但是听日语的发音就完全听不懂了。虽说如此,但日语汉字的发音,其实和汉语也有很大的关系。
(1)十一月一日は日曜日で、祝日です。
我们且看这个句子中出现了四个“日”,但每个“日”的发音都不一样。分别是“ついたち”“にち”“び”“じつ”。其中“一日(ついたち)”为和语,就是日语本土的词汇,自然遵循日语原本的发音,“にち”“び”“じつ”为日语汉语,也就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汉语词汇,所以受中国汉语发音的影响。但由于中国的时代和地域方言的不同,并结合了当时日本的文化情况,因此在日语中汉字的读音也有所不同。分为吴音,汉音,唐宋音,现代音四种。吴音主要来自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都城——建康(今 南京地区),汉音来自隋唐时期的长安、洛阳等中原地区,唐宋音主要来自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原地区,现代音主要来自民国以来中国各地的语音。另外,一些吴音,汉音,唐宋音在读音中又发生讹读,将正确的音错误地读成其他音,一般人们将其称为“百姓読み”,正式叫做“惯用音”。日语汉字的字形到发音都与中文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了解了这段历史,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理解。
和制汉语
日本自古就从中国汉语中借用了大量的汉语词,逐渐能灵活使用汉字后,也开始创造一些新的汉语词。比如:从“腹が立つ”(生气)创造出“立腹”这个词,念成りっぷく,这也是汉语发音。特别是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人大量系统性翻译西方书籍,为解决翻译新概念时“无词可用”的问题,利用汉字表意的特性翻译出一系列意译词。比如“共和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干部”、“否定”、“肯定”、“假设”、“俱乐部”等都是日制汉语。
日本人借助汉字的草书和精旁部首分别创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起到表音和表意的双里作用,同时汉语的古汉音、唐音、吴音对日语的发音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日语的文字除罗马字母用于国际交流外,日常使用的汉字、平假名、片假名的书写与发音均与中国汉语有着深厚的渊源。先是中国的汉字汉语大量传入日本,明治时期以后,日本的和制汉语又大量传到中国。日语课上我们在学习日语语言特征之前,更要了解两国语言的深刻的历史渊源。学生借助自身熱知的汉语能力与中国文化知识去理解和掌握目标诸语日语,有利于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愫。
日语语法课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挖掘其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教育-文化资源,包括中日言语比较,中日文化的相互影响,反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以文化促进语言的认知与学习,关键是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用熟知的中国文化解读目标语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有助于获取新知,实现外语专业课堂中思政教育的融合与渗透,日本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国家,擅于取得东方和西方国家所长,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日本语言和文化,其文化特点具有东方性、融合性和创新性,并与中国密不可分,从而提升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高校教师应该在其教育岗位上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郝红梅.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分析[J].新课程研究,2018(8):10-16.
[2]朱美虹.提升专业教师思政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促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