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5期   作者:张健
[导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张健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一中学  山东省德州市 251100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本文阐述了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及发明教育。
        关键词: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青少年时期是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乐于观察,喜欢提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正是创新所必须的。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培训,一定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作为一名科技教师,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加强观察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此其础上指导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养成习惯。学会观察生活、学习、生产中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寻找规律,确定自已的观点。
        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游戏如下:
        老师将学生按照2人一组进行分组。让每组的两个学生间先相互观察2分钟时间。让学生背对背,用3分钟的时间,在身上做3个变化,变化可以是细微的,但必须有外观上的改变,如将衬衣最上端的纽扣解开或系上。老师示意3分钟时间到,各组学生分别回过头来,彼此找对方外观所发生的变化。再背过身,用3分钟的时间,在身上做5个变化。回过头,让搭档们再次相互观察,并说出对方都做了哪些改变。
        这样通过游戏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并且使学生认识到观察力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作用。并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生产中的各种现象,在此基础上寻找它们的基本规律,形成自已的观点,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加强动手能力训练
        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劳动技术进行劳动创造。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实现。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我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的:
2.1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各种发明方法。
        1927年高尔文为了把卖不出去的收音机推销出去,就把收音机装在汽车上,最后获得了成功。这项发明就是汽车+收音机=带收音机的汽车。这在当时是新事物,成了十分畅销的新产品。
        在这个故事中,什么是主体,什么是附加体,同学们很快就了解了。这时我顺势引出要学的发明创造的基本方法之一:主体附加法。这样同学们很快就能掌握。
2.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发明作业
        在生活中,能够作为主体的东西有很多,如电视机、桌子、椅子、书包等。同样能够作为附加体的物体也很多,如手机上加手电、铅笔上加橡皮等等。让学生写出3个能够作为主体的物体名称,再写出3个能够作为附加体的物体名称,然后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看看有没有新奇的东西产生。
2.3让学生进行综合性作业练习
        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性作业练习,让学生思考相加组合时有几种方法、几种方案,尽可能多考虑几种,用示意图画出,看能否清楚的表达出你的创意。是否符合实际,画出设计图,进行制作。
3、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思维、收敛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和想象等。


        在课堂上我通过8=?+?来说明什么是发散思维,其结果和什么有关,怎么提高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怎样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变通性等。
        在教学中,教师要广泛听取学生发言,尽可能征求多种答案,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倡民主、平等,对学生的发言不宜过早评价,尤其是对答案离奇甚至错误的同学不能打击其积极性和好奇心,更不能讽刺、挖苦。要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大胆创新,富于批判精神,追求新奇。对于那些善于奇思怪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因势利导,培养其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和思维特征。向学校建议多开展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活动,比如向学生公开征求合理化建议,让学生参与提出各种教育教学改革方案,开展同一主题的作文、绘画、演讲、小制作、社会调查及方案设计等活动,并奖励优秀者,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对其它思维方法的训练都是通过事例来进行的。
4、通过实例教学生跳出思维定势
        测试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茶馆里与一位老头下棋。正下到难分难解之时,跑来了一位小孩,小孩着急地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头问:“这孩子是你的什么人?”公安局长答道:“是我的儿子。”
        请问:这两个吵架的人与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结果答对的人却寥寥无几。
        其实答案很简单:公安局长是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她的丈夫即小孩的爸爸;另一个是他的爸爸即小孩的外公。为什么我们刚才把他们之间的关系想得很复杂呢?因为“公安局长”、“茶馆”、“与老头下棋”这些描述,使我们从以往的经验判断出发,为公安局长预先设定一个男性身份,这样就把简单的问题想的很复杂了。这种预先设定的心理状态和惯性的思维活动就是思维定势。人们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一种判断事物的思维习惯和固定倾向,从而形成“思维定势”。
        ?由于经验、阅历等所致,会积淀起我们的某种思维模型。平时思考问题,这种模型就会自然浮现出来,帮助我们思考。在思维过程中,上述模型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驾轻就熟地解决某些现成问题,认识某些相似的事物等等。另一方面,它也可能作为一种桎梏,妨碍我们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所以,为了求得更新和开拓,有必要跳出这种“模型”所造成的定势状态,去获得常规之外的东西。我们称这种思维技巧为“跳出定势法。”
        上述技巧的主要特点是,主体在思维时,一定要努力思考:在常规之外,还存在别的方法吗?在常见的领域中还存在新的领域吗?通过“跳出定势法”的思维训练,就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思维单一,模式固化的缺点,使我们的思维更灵活、多变、敏捷、准确,拓展我们的思路,并由此寻求到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新的角度。
5、加强综合训练,增养学生的创新力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思维、想象、创造力都有所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潜在智力。选择贴近生活、易学、易用、适合操作和改造的内容,特别是选择一些本校、本地区学生的发明成果和科技创新获奖作品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步体会和感悟发明创造的过程,掌握一些制作的技能、技巧。
        在这基础上通过延伸迁移创新;通过想象创新;通过改变设计方案创新,这样学生既可对创新发生兴趣,又为自己的发展建立了一个较高的起点,给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创新活动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只要我们在科技活动中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对学生观察、思维、动手能力的综合训练,开展各种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创新。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超强创新能力的人。
        
        
张健:山东省齐河县第一中学   
        电子信箱:zj661212@163.com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