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建
惠州市第十五小学
今年2月,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正常开学的节奏,学校按照教育部“停学不听课”的要求部署,展开线上教学。在这个特殊时期,作为语文老师的我,能够做些什么为学生无聊的隔离生活增添一些色彩呢?我经过反复琢磨,除了白天正常上线上课之外,每晚的7点半,我准时在语文群里等候孩子们,把我最爱的唐诗和孩子们分享。
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唐诗里面的精品太多,每天时间有限,我如何给孩子们理出清清楚楚的一条线呢?经过查阅资料和文献,我决定以李白为“坐标轴”,利用讲唐诗故事、思维导图和录音软件等方式,提前录好唐诗讲解音频,每晚7:30~8:00准时在语文群和学生互动。下文我将谈谈我在疫情期间的线上唐诗教学策略。
一、以李白为轴,用故事的形式讲唐诗
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泱泱大国的诗风词韵陶冶了一代一代的华夏儿女。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词中又以唐诗闻名出彩。但在短短的时间内却无法将唐诗穷尽,作为小学教师的我更不敢蜉蝣撼大树,只能尽自己所能,向学生分享一点自己的所得罢了。
研究一段时间的唐诗,我发现一个特别好玩的事,原来很多诗人都是一个朋友圈的。比如李白和杜甫是朋友,杜甫和王维是朋友,王维和孟浩然是朋友,孟浩然和王昌龄又是朋友。他们相互赠诗,共同出游,谱写了一首又一首伟大的诗歌。但这个朋友圈常常把学生搞糊涂了,因为不了解诗人背景,经常张冠李戴,把诗背错,而我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讲故事,讲大唐的故事,讲这些诗人的故事,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甚至是家长爱上唐诗,爱上我们自己的文化。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许多著名诗人都与他产生过交集,他们在交汇时往往会留下美丽的诗篇。我们以李白为轴,这是学习唐诗的窍门。以他为参照,几乎可以涵盖盛唐时期诗歌的全部。我们在讲到其他诗人的时候,只要记得比李白的年纪大还是小就可以了。如果李白有朋友圈,相信那些诗人定会是他朋友圈里的常客。李白公元718被唐玄宗召入长安,成为翰林待诏,所以马上就引出了他为杨玉环写的《清平调》三首。因此,我在第一次线上唐诗分享课上为同学们讲解了李白的生平经历,并引出他给杨贵妃写诗的故事,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随后我又将事先录好的《清平调》诗歌讲解与同学分享,待他们听完一段录音后,我们继续就诗歌的理解展开互动,半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而学生还欲罢不能,想继续往下听呢。第二天早读后,我们继续相约在网络课堂,同学们继续背诵昨晚讲解的诗歌,很多学生还积极在群里发语音背诵呢。
二、以比较为手段,让学生得其方法
李白进入长安后,依然不改喝酒乱醉的恶习,皇帝看他不顺眼,终于把他赐金放还了,于是他写了《行路难》二首,与长安的小伙伴们分别。来到湖北的黄鹤楼,一喝酒诗兴大发,本想赋诗一首,却看到崔颢的《黄鹤楼》,还不禁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到了金陵的凤凰台,他终于忍不住,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和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两首诗歌风格比较类似。于是,我又把这两首诗作为切入点,晚上唐诗分享时,和学生们讲解,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我们师生双方都感到受益匪浅。
三、以地名为发散点,顺藤摸瓜得其妙处
前面我们刚讲到黄鹤楼,李白的一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脍炙人口,传唱度比较高。我顺藤摸瓜,引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谊。在讲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时,我很有感触,在群里问同学的感受,大家各抒己见,好不热闹。最后我作总结发言:“黄鹤楼在老师的心目中,它已经成为了承载友情的载体,因李白对孟浩然的情谊而格外的熠熠生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那涛涛的江水,那渐行渐远的孤帆,友人已经不在,这也成为了二位诗人一生最后见面的定格,后来李白再也没有见到过孟浩然。那滔滔江水,你是否还记得江边依依惜别的李白?”师生在赏析诗歌的互动过程中往往会绽放出灵感的火花,但一个人独自沉吟时未必会有这样的效果。
讲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我会情不自禁的联想到李白写给孟浩然的另一首诗歌《赠孟浩然》,让学生在诗句里,体会李白对孟浩然压抑不住的敬仰和崇拜之情。然后顺势讲讲孟浩然的干谒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让学生们明白原来古时候的读书人都是想着入仕为官的,如果不是因为求而不得,估计他们也不会像后世的我们理解那般恬淡无欲。
学生们也会提一些问题,为什么李白和孟浩然是好朋友,而作为同时代出生的王维,他与孟浩然也是好朋友。为什么李白和王维他们两个人却没有交集?这时候我也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和同学们分享一些趣闻,讲讲他们二人与玉真公主的过往,学生们听得很感兴趣。疫情期间,大家都很期待这晚上难得的相聚时光。
四、恰当运用巧积累,展开联想促写作
唐诗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许多精华名句流传不衰,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就应当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名句,会为文章增色。为了强化这种意识,可以采取“云早读”唐诗背诵竞赛,“每周背诵之星”和“名句对对”等办法,让学生爱上唐诗,爱上传统文化。
另外,如果只是单纯的分享、背诵,学生很快就会把学到的东西抛诸脑后,如何让学生多积累,把心中所想付诸笔端,点燃创作的火花才更有效果。
我有如下做法:1.引导学生运用画画的形式,将唐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和包含的意境细致、形象地描绘在画纸上,让学生产生创作的冲动,满足创作的欲望。2.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课外收集作者的其他唐诗,收集当晚我分享过的唐诗中相同意象的诗句、词句,同样可以使学生学会联想,培养发散性思维。例如我在分享王之涣的《凉州词》时,让学生联想其他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词,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卢纶的《塞下曲》、范仲淹的《渔家傲》,王昌龄《从军行》、《出塞》等。并和学生分享了王昌龄、王之涣、高适“旗亭画壁”的故事。讲解王昌龄的《出塞》时,让学生联想其他边塞诗: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3.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学生在自主理解的过程中可能会理解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时我们就要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积极地加以肯定,以要适当的引导。此外,用“放电影”方式,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放电影”就是让学生闭上双眼,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或在老师的诵读声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呈现一幕幕唐诗所表现的情景,不同的学生就象不同的电影导演,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笔端。
疫情期间,虽然我们足不出户,但有了唐诗的浸润,日子似乎也多了一份诗意,我们师生的心境似乎也多了一份坦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让孩子们多多学习传统文化,让唐诗这一坛坛陈酿,发散出醇厚的幽香。
参考文献:
[1]最好的方法读唐诗/王芳著.—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10ISBN 978-7-5060-9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