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俊
河南省鲁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诗歌教学中落实学生的语言构建和运用是关键一步,作为核心素养的基石,培养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地引导。因为诗歌阅读中学生对于文本理解困难,教师教学时脱离文本、缺乏实际联系,学生能力的锻炼强度并不充足。为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诗歌意象、诗歌字面含义、作者身份背景出发,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创作,充分锻炼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阅读;语言建构;运用思考
引言:
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语言字词理解和实际运用的水平对于能力的展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高中教学中诗歌的阅读教学意义重大,对于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具有奠定基础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授诗歌时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有限的教学当中,最大程度的发挥出诗歌的魅力,拉近学生和诗歌的距离,逐步了解中国古代的语言魅力,正确的在生活实践当中运用诗歌语言。
一、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意理解困难
诗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参与较少,学生在课堂上面学习到诗歌时难以像白话文直接的可以了解作者的寓意,文章当中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知识对于学生是比较陌生的,成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困难之一,同时通假字、一词多义等知识也作为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知识,需要熟练掌握。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当中的“共其乏困”的“共”作为通假字,同“供”,含义是供给。而在现在的文意理解当中,“共”则是相同、一样,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内容,对于学生会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
(二)脱离文章教学
为了让学生能够完全的理解文章,教师将诗歌完全翻译出来后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直接从文本当中脱离。学生的理解全部基于翻译之上,学生学习的是诗歌独特韵律、文化底蕴,虽然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完全理解了文章,但学习诗歌真正的作用并没有起效。
(三)缺乏实际联系
因课堂上教学时间有限以及教师自身知识的有限性,部分教师仅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教学,对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少,学生的知识运用方面具有局限性,在语文实际运用当中难以融入诗歌。
二、诗歌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策略
(一)从诗歌意象出发理解文本
因学生对于文章理解程度较低,把学生现有的阅读经验与文章整体语境联系起来,将对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有较大帮助,面对一些疑难字词学生可以根据语境推断内涵,间接的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了提升学生对于诗歌语境的理解,教师可以开展这一类方面的活动,将学习活动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例如,举行“表达愉悦之情的诗歌”主题活动,教师要求学生提前收集相关的诗歌,通过自身的理解以及各种渠道收集的资料进行诗歌意象的整理,分析诗歌意象的表现方式以及最终的表现效果,将分析的结果联系实际,将生活当中可以运用这些语境的状况进行列举,最后课堂上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对不同的诗歌表达方式都能有一定的了解。这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阅读和表达方式,深入的思考文本内容,积累语言[1]。
(二)从诗文字面出发理解文本
因为字面含义不清晰容易让学生对诗歌造成误解,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简单的梳理诗歌的基本内容,学生整理结合之后进一步的理解文章的字面意义。文章的字面含义的理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层层推进,从文本语句的构造到语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都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通过文章字面分析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基调,进一步分析得到作者作者所要传达的情绪。例如,《归园田居(其一)》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一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并解释其中的字词含义,“沾”是指(露水)打湿,“足”即值得,“愿”指向往田园生活,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的心意。学习这一篇诗歌前两句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何陶渊明要如此辛苦的进行劳作,即便成果并不好。在解释最后一句诗歌后,联系整篇文章,教师可以将之前提出的疑问再次抛向学生。通过联系可以看出“愿”字在诗歌中的重要作用,坚决的表达出诗人心中牢不可破的信念[2]。
(三)从文章背景出发理解文本
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与其所创作的诗歌联系紧密,通过对诗人背景、社会背景的了解,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可以更加深入,削减学生和诗歌之间的隔阂。例如,李白的《蜀道难》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学生在了解背景后由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入了解诗歌的奥妙。
三、结束语
教师在传授诗歌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诗歌学习方法的传授,将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诗歌当中的字词、意象联系在一起,既能锻炼学生过去的文章阅读能力,还让学生了解文言诗歌阅读的技巧和方式,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语言构建和运用能力,在生活实践当中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庆友.语言建构与运用:基于课文篇目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课文篇目为例[J].中学语文,2020(27):58-60.
[2]曹蕾.“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理论理解与实践反思——兼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6):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