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5期   作者:陈雨林
[导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架构初步形成的时期,

        陈雨林   
        海南省琼中县中平学校  572915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架构初步形成的时期,因此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得不到有效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受到限制,进而就会影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兴趣。为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改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策略
        如今教育的新时代要求教育者们要重视学生为本,要遵循“人本主义”,要重视立足学科基础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生活与适应社会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行为,让学生摆脱对教师与家长的过分依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进独立人格的完善并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在深刻把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意义的基础上来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兴趣对小学课堂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有兴趣,学生才会更加专注地听课学习,逐渐掌握小学数学知识。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学习中,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依赖性,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但如果学生产生兴趣,学生会愿意思考,把独立思考当成是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充分重视当下教学形势,改变教学现状,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来抓,打破师生教学主体不明确、不科学,教学模式偏向一言堂的教育现状,让学生充分融入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进而形成独立思考能力。
        二、提供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与时间
        现在的数学课堂多是教师在课上讲完的题目,等到下节课再问,学生仍然不会的情况。这是因为现在的教学方式多数是教师将固定的定义,公式全部推给学生,讲题目也是如此,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将答案告诉学生而已,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对于题目自然是没有深刻的印象,记不住也是正常现象。想要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与时间。教师在教授过程中,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就结束,应该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引出教学课题。除此之外,教师不要将每节课都填充得特别满,相反,教师可以将每节课的最后十五分钟留给学生思考这节课中想要问的问题,或者是留一道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做出,下课前给出答案,让学生下课思考自己错误的地方,。等到下节课,教师可以叫学生来讲自己错误的地方,为什么会写错,这样便充分地让学生进行了独立思考。


        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教师要将抽象的、陌生的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切感,推动学生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因此,教师要将问题生活化,引领学生感受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从而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认知和学习情感,使学生以更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去。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增强他们实际应用新学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教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部分知识时,小数部分的知识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节课程的学习中,笔者安排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进行解题。首先,笔者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演示,让学生们认识到小数点的标记,然后,笔者再根据生活中的实例,引出具体的问题,如,小明去超市购物,购买了一块橡皮1.3元,购买了一根铅笔2.5元,假如小明有10元,那么小明还剩下多少元钱?面对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生们立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列式,并通过学习的小数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笔者通过利用生活教学内容,优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四、留出适宜时间
        如果小学数学教师为学生留出过多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很有可能轉移到了别的地方去,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还让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状态大打折扣。但如果小学数学教师为学生留出的思考时间过短,学生根本无法思考出有效的结果,这同样也是对课堂时间的白白浪费。因而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就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度,他们需要结合知识的具体难度,并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例如:在进行《因数与倍数》这一内容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会通过情境的创设来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是什么?2、寻找一个数因数和倍数的方法分别是什么?3、仔细观察2、3、5这三个数的倍数特征,有哪些发现呢?这三个问题的难度是逐渐递增的,因而笔者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会越来越长。不仅如此,笔者还会按照学生独立思考时的表现来为他们适当地调整思考时间,如学生愁眉不展时,说明他们还没有明确的思考结果,笔者就适当延长思考时间;但当学生满面笑容时,说明他们的思考已经有了满意的结果,笔者就可以缩短思考时间。这样的话,学生就能够展开有效的思考,并因此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结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通过结合各种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培养,不仅对当前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起到一定积极作用,而且对学生的自身成长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价值。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小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以此促进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并由此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亚强.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养成途径浅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9):95.
        [2]张晓欣.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52.
我是教小学中段的,请选中段的作中说明      后面第三章负数做例子也要改一下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