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华杰
杭州学军中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2
摘要:将陶艺课程与篆刻课程有效整合,通过感受泥性,拓展技能;挖掘素材,发展思维;篆情抒怀,展示个性等过程,积极探索高中美术新课程实施的途径。注重学生情感的表现,发展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等能力,促进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的不断形成。
关键词:课程整合;陶艺艺术;篆刻艺术;核心素养
课程是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国家的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均通过课程来体现、实施。美术主要课程的工艺欣赏与制作是学校开展选修课程的主要方式,是寻求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我校自2000年成立陶艺工作室以来,将陶艺课程作为学生激发美术兴趣,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该课程较好地实现了美术课程所提倡的陶冶审美情操、激发创新精神以及增强实践能力等目标。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的精髓之一,但是如何在美术教学时,将两种艺术模式有效融合,使中国传统的两种艺术传承于同一种艺术作品中,成为我校课程资源开发与探究的方向。在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专家与教师的帮助下,我校美术进行了开发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为课程的综合性发展提供了实施的可能。
课程在开设时,主要采取阶段教学的形式,经历单元任务落实课程学习的过程,将技能训练与知识相互结合,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将陶艺制作与篆刻艺术整合在一起,一般通过以下过程来实现。
一、感受泥性,形成技能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陶艺正好适应此时学生的个性,能够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创作愿望,实现情感的寄托。在陶艺教学中,泥料的选择、作品的构思设计以及制作技法的运用等,都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力。
陶艺制作的基础是练泥,这是陶艺的基本功,但是在学生学习时间偏紧的情况下,一般有2次机会(每学期的课程为10次),以便于学生熟悉泥性,感受泥性。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式进行陶艺技能训练:捏塑法、泥条盘筑法、装饰法、浮雕法等,这些技法是篆刻造型的基础,又容易学习,为篆刻造型做好基本工作。下图1所示是搓泥球、泥条盘筑法。
图1 基本技法(搓泥球、泥条盘筑法)
二、挖掘素材,发展思维
1.专家引领,促进发展
在学习了基本的陶艺技法后,请杭州师范大学的斯泓讲师来校作篆刻与陶艺的结合的讲座,先从外观上认识两者的特征,见下图2所示。然后,让学生尝试按照陶玺印的造型、印章的造型与外观,进行造型设计。
图2 杭州师范大学斯泓讲师现场指导与讲座
情感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讲座中,应善于挖掘两种艺术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相互借鉴,进而激发学生思维。同时注重学生自身对陶艺与篆刻的理解,要求学生多方位探讨两者的特征。以下图3是学生探讨制作的课件。
图3 学生制作的探究性课件
2.积累素材,自主创作
在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联想和推理,运用各种造型创造印章的外观,为篆刻的造型打好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不排斥任何想法,所有联想和推理都会被接受,每个人都会获得更大的动力激励,获得更多的创新思维。在这种过程中,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主动性、创造性,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例如在进行人物造型创作设计中,有一位同学的创意特别有艺术表现力,但人物的细节太粗燥,教师从比例与外观上进行鼓励指导,在细节上进行辅导,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作品具体见下图4所示。
图4 学生创意作品
在推理与联想造型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素材的积累,有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拓展。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学素材,甚至到各个场馆与陶艺工作室去收集作品,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得到启发与创新。见图5与图6所示,为教师与学生收集的作品与参观时的场所。
图6 参观陶艺工作室与南宋官窑博物馆
创新思维的基础是众多的表象,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象与内容,这样才使学生的创作有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当然求异思维的拓展还需要实践的检验,通过学生的思考与实践,创造出新颖、美观的印章造型。如下图。

图7 阿凡提 图8 和平鸟 图9 憨笑的梨
三、篆情抒怀,展示个性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忘我,将我物化为所创造的造型与场景。陶艺是情感的兴起阶段,篆刻是情感宣泄的延续,将陶艺课程与篆刻课程整合,体现了作者对作品造型的关心,是学生情感表达的主要载体,体现自身对艺术的追求。
1.激发兴趣,才华展示
在完成陶泥作品后,分别根据他们的泥质不同进行烧制,陶土用800摄氏度低温烧就;瓷土采用1300摄氏度高温烧成,否则不能篆刻。学生对于两者的兴趣非常高,要求学习篆刻的具体技法,因此请莫小布教授来校具体讲解了篆刻的历史与技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篆刻的内涵与技能,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见下图10与图11。

图11 学生制作的陶艺与篆刻结合的作品
学生个性的体现不仅在陶艺造型的求异上,还充分体现在篆刻内容的创新上,一般来讲在底部刻画篆刻的内容通常是陶艺作品篆刻的重要部分,但也有表现在边款上的,例如图11,里面的竹子造型上的内容就是以边款造型为主。其表现的内容大多以励志类语言为主,也有表现纪念意义的,如有些陶艺作品的篆刻内容不仅在烧制后,也可以采取烧制前采用篆刻方式,别有一番韵味,如下图12所示。

图12 学生制作的直接篆刻形式作品
将作品烧制后穿成项链,就成为一件漂亮的艺术品。因此可以在烧之前进行篆刻,富有新的艺术特色,为篆刻艺术与陶艺的结合提供了新的途径。也可以采取先烧,后上釉,更能体现釉彩的华丽。在表现技巧上,运用工笔等形式别有一番韵味。
篆刻的刀法的新异性为篆刻与陶艺的结合创造了新的艺术韵味。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全靠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臀大动作来完成。这种形式在陶艺章中更能体现细腻的线条美,增加观赏性。
学生在技能训练之余,还对篆刻进行了研究性学习,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课件,并结合陶艺作品进行了拓展。下图13所示是学生探究的课件封面作品。
图13 学生制作的实践课件
2.有效整合,创意提升
篆刻与陶艺的整合不仅表现在技法上,还在于外形与内涵的统一,将造型与篆刻的内容有机的整合起来。这在以往的篆刻上是很难做到的,因为以前作为篆刻的石头都是方正的石料,对篆刻的材料比较严格,但是在这个课程中运用陶瓷制品进行创作,就避免了这个问题。
此外,运用旧的陶艺制品进行篆刻创作,也是课程探究的内容。在实践过程
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图为一块旧城砖,在经过篆刻后,成为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如下图14所示,学生制作的城砖篆刻作品。
图14 学生制作的城砖篆刻作品
在这个思路下,教师与学生想到了用旧瓦或陶制花盆的碎片,由于这两种材质是用陶制作的,具有可雕塑性的特点,学生易于在上面篆刻,当然材料还是有特殊规定的,碎陶片必须是在650℃——850℃之间烧结而成的。如何区分它的硬度,主要用篆刻刀进行尝试。如下图15所示。
图15 学生利用旧花盘碎片制作的材料及篆刻作品
四、成效与反思
将陶艺与篆刻有效整合而成的陶情篆怀课程,呈现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这是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教学课程,为新课程的探究与开发提供了思路,发展了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该课程在我校开展的校本课程中被评为最佳选修课。
在陶情篆怀课程教学时,应立足于教学整体性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在活动中,应让学生对作品不断改进、新的构思不断生成、方法和效果不断发现,不断加深对作品认识和体验。在活动中,还应将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
将两种文化的巧妙结合为新课程资源的整合提供了思路,也为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奠定了基础,最为重要的是学生乐于参与,并在活动与实践中发展了审美能力,提高了文化素养,是较为成功的课程开发模式。在每次该课程教学结束之时,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的成功,进行陶艺与篆刻作品展,抒发学生的情感,让更多的人参与感受两种艺术的结合美,恰当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发
展提供了思路,促进了学生审美能力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加登纳.《艺术与人的发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4]钱初熹.《美术教育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
[5]胡东芳.《教育新思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
[6]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年6月
[7]《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