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张明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梅山小学 浙江省丽水市323000
【内容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情感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它贯穿着课堂的始终。道德与法治课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而要把情感目标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只有在课堂上创设了情境,以境激情、以境生情、以境延情,让孩子们身临其境的学习,才能有所感悟与思考,形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关 键 词】以境激情 以境生情 以境延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敏锐地捕捉课程资源中的情感体验点,以学定教,以境激情、以境生情、以境延情,巧妙地触动学生的心弦。
一、以境激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区、媒体已有的资源,以及购物、旅游、访友等机会,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调查、制作、游戏等活动,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课程资源,生活从来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些资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合理运用,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
执教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时,教师以精美的畲族服饰亮相,一开始紧紧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全场惊叹连连。老师用畲语打招呼:“同学们,早上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着老师介绍畲族的传统的民俗活动——龙接凤,趁着掀起的小高潮,现场请两组同学玩“龙接凤”,制作精美、拥有浓浓民族风情的游戏与道具紧紧吸住了全班学生的目光,引领着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喜欢做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小朋友。如果能让导入的形式活泼多样,合理地让学生猜一猜、玩一玩,进行展示和汇演,既对教学内容作了补充,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引发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形成了教学的高潮,更容易的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升华。
二、以境生情
任何课堂预设,如果脱离了学生的认知与生活经验,那将是失败的、无效的。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入手,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基础,提炼生活,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情感体验空间。
四年级上册第十课《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中,探究白色垃圾污染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出示孩子们收集的家中用水浸泡蔬菜水果、吃苹果削皮等照片;第二步出示农田使用农药的耕作照片,让学生思考期间的联系;第三步请学生实物展示、介绍自己收集的被污染的水等物品;第四步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其他方面的污染。一个个环节下来,学生的心情愈发沉重了,课堂的气氛愈发沉重了。环保的意识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萌芽、成长。
情感体验不是凭空或是只言片语的语言描述就能产生的,它必须有过亲身的经历在身临其境中,学生自然而然产生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心愿。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就要这样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善于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创设情景感染学生,升华学生的情感,在悄然中浸润孩子的心,这正是我们极力追求的“无痕的教育”。
三、以境延情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促使道德知识转化为信念及世界观的催化剂。”一堂课上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有限的,但课虽结束,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未结束。 “任何一堂课,教师都要想一想:下课后,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什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每周两节道德与法治课就能做到的,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六年级下册第四课《地球——我们的家园》可以这样小结的:把我们的心声告诉她(地球)吧!一起来读读小诗《美丽的地球》,在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声中,课已上完,却绕梁三日,余音未尽。第十课《我们爱和平》中,可以在学生从庞大的数字、惊心的文字描述和触人心弦的图片学习后,深深体会了战争的罪恶,发出了深深地呼唤:出示《打结的手枪》,凌厉地质问:它在诉说什么?如果要在基座上刻上文字,该刻什么?学生的交流中,心情沉重,纷纷表达了“不要战争,热爱和平”的心愿,本堂课的情感目标已经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它带给学生无尽地怀念与思考……课已尽而意无穷!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命运。”教师就是一名期待学生们破土而出的播种者,我们只有在课堂上创设合理的情境,以境激情、以境生情、以境延情,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成长着、蜕变着,把“情境带到课堂,激活学生真情”,以情感目标统领品德课堂,构建生本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品德课堂驻留在学生的记忆深处。
【参考文献】
《<品德与社会>中的情感渗透》 施永华 2009 陕西教育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使活动真正发挥实效》许宏《教学月刊》2005(1)上.
《新课改下的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杨为民 2009年 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