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娇
教科院附校 610066
摘要:潜在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一个范畴,它涵盖了教育教学中除了显性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及“春风化雨”般的教学体验。本文以笔者对我校《周末课程单》的使用及效果为例,阐述了对一次对潜在课程的应用与探索。
关键词:潜在课程 中学德育
潜在课程(hidden curriculum),又称潜课程、隐蔽课程或隐性课程,由美国学者杰克逊(Jackson)1968 年在其著作《班级生活》中第一次提出。1970年由奥弗利(Olivier)在其所编的《自发课程及其对儿童的影响》中也明确了潜在课程的概念,另外也有人认为杜威的“同时学习”( Colateral leaming)、“附带学习和副学习",中就蕴含了对潜在课程的认识。
潜在课程主要区别于普通学校显性课程,后者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有规划和设计,以实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目标的显性课程。潜在课程是非学术性的学习结果,它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无意的、隐含的和非预期的。潜在课程一般包括学校文化方面的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的建设、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等。[1] 潜在课程的研究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引入我国,近年来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一、潜在课程释义与特点
(一)潜在课程定义
所谓潜在课程,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这种受教育过程往往不是普通课堂上完成的。简单来说,潜在课程就是以逐步渗透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开展教育活动并达到使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2] 一般潜在课程是指与学校显性课程相对的一种课程形式。
(二)潜在课程的特点
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比涵盖范围更加广泛,加上潜在课程产生、存在的基本点,所以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潜在性。潜在课程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或者授课时间地点,而是以间接、内隐、不明确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达到教育目标,更有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觉。
2.广域性与多样性。潜在课程在内容上涵盖了学习生活中除显性课程之外的方方面面,包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形态各异的实践活动,从校园文化到家校联系,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方式灵活。
3.耗时性。由于潜在课程通常都不是讲授式的单向灌输或理性说教,而是以接受-顺应-同化的方式逐步将教育目标内化为学生的个人品质或观念,因此相比于显性课程,潜在课程产生影响需要或显露作用所需时间更长,但是它对学生行为方式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的影响也会更加深远和持久。
4.隐蔽性。潜在课程没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课程的实施也往往亦被显性课程遮掩,不易被确认,其教学效果也难以用量化法来确定。也因为潜在课程的长时性,故潜在课程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这也是它一直易被忽视的原因。
二、潜在课程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探索
笔者所教授学段为初中阶段,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特点为自我意识、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情感丰富强烈易冲动,正在形成独立性、批判性与创造性思维模式等。[3] 中学德育工作常常在“讲道理”——即教师把道理、观点或要求告诉学生,是一种目的性很明显的直接传授,但由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引起中学生的反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严重阻碍德育教学的进行和发展。
相比于传统显性课程侧重知识传递的教育,潜在课程采用间接的教育方式代替直接的“说教”,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滋养学生的心灵,在渗透包括德育教育、学习习惯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内容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潜在课程在实际实施中以师生共同的生活环境为依托,可以充分融入平时的教学活动、班级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中。另外,潜在课程因其不受时间、地点等因素限制的特点,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就地取材,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式多种多样,因此在德育工作中可以发挥巨大作用。
下面以笔者使用和发展我校《周末课程单》为例,来展示对潜在课程的一次尝试和探索。
《周末课程单》是许多学校都在采用的一份用于记录学生周末作业的文件,通常以班级为单位设计打印。在使用中笔者发现,既然周末课程单是学生和家长每周末都会定时浏览的文件,那么它就是一份拥有固定阅读群体(本班同学和家长)刊载若干信息定期发行的印刷出版物,是一个大众传播载体,具有了反映和引导舆论的功能。[4] 因此笔者结合本班学生特点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将《周末课程单》进行了“升级改造”,通过不同板块的内容充分发挥一份“周刊”定期连载的持续性影响,将德育目标无声地传递。
(一)《周末课程单》的使用
升级后的《周末课程单》主要由班级之窗、周末学习安排、总结评价三个部分构成。班级之窗用于展示班级一周内主要活动、进步或不足、期望与寄语、或者学生优秀习作甚至是时事讨论等各种与学习生活相关的信息;周末学习安排则是学校课程的延伸,由学生自己整理安排各科学业学习复习计划并在完成后进行自我评价;总结评价是对第二项学习复习计划的监督和反馈,可以是学生自我总结,也可以是家长监督反馈。
(二)《周末课程单》的使用效果与影响
1.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之窗就是一个班级展台,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一周班级活动,大小事件,也可以看到同学们的优秀习作,进步与变化,还能了解近期时事热点,与时俱进。用好班级之窗,既能增进班级成员——家长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了解,也可以进一步增强班级向心力与凝聚力,充分调动班级成员积极因素,全方位发展学生能力,形成奋发向上、互相关心、充满活力团结和谐的班级氛围。
2.培养学习习惯
周末学习安排以及学生自评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学业复习计划,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与学习管理能力。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的,周末课程单让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课业复习计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与此同时,逐渐养成学生有计划地学习;专时专用,讲求效率的习惯;以及合理把握学习过程的习惯。另外自评部分也能增进师生沟通,多了一种固定渠道进行师生之间的定期交流。
3.加强家校联系,增进亲子关系
总结评价既可以是学生自我总结,是一个典型的变横向比较为纵向比较的方式,便于家长了解孩子;也可以是家长总结孩子周末表现,与老师交流的固定场所。虽然随着电话、电脑、手机微信等新型沟通手段的出现,家校沟通的途径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便捷,沟通时效也越来越快,但是课程单以其独特性也受到很多家长青睐。有的家长利用《周末课程单》评价部分表达对孩子的鼓励与肯定,带有温度的书写也给了孩子巨大的鼓舞。这个部分对加强家校联系,增进亲子关系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结语
潜在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完全根据学校、班级或学生情况就地取材,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潜在课程作为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不仅拓宽了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也以其自身优势弥补了显性课程的不足,在学校教育中有着积极意义与重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灵活地使用潜在课程,展开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冉亦. 浅谈潜在课程[J] 青年与社会.2019(18)
[2]柴玉婷. 隐性教育策略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 现代交际.2019(16):122-123
[3]王潇曼. 基于生命教育视角的青春期心理危机干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0(18):69-72
[4]罗书俊. 报纸广告营销四要素论[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