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俊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总发乡中心学校 四川省 攀枝花市 617061
摘要:新课标的颁布为教学改革活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小学科学课程需要站在目标、教学方法、评价等不同的角度上进行全面改革。小学科学课程在改革时,出现了比较多的新问题,对此,教师需要对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在完成科学教学学科任务的基础上,对学生兴趣与意识进行提升,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站在课程改革的角度上,对小学科学教学改革策略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科学;改革
引言:经过改革之后的小学科学课本当中所蕴含的知识更为丰富,这就需要教师跟随着教材内容、教学的重点与教学方法的变化做出调整。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要求相适应,为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度比较高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百科知识,促使小学生主动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感受,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探究事物与现象的联系,形成优良的科学思维习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更新教学内容与重点
自从进行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科学课程便将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等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形成了以“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为主的新型科学课程体系。改革之后的课程体系不仅能够保证科学课程知识自身的连贯性,也与小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相适应。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若是教师依然借助原本的教学方式与内容进行教学,这可能会使得科学教学活动与课本、考试之间出现一些距离,对学生掌握科学知识造成不利影响。借助对教学课程进行改革的方式,提升科学课程体系的多样化与特色化,不仅能够满足当下教学工作的需求,也能够使得学生个人的个性能够发挥出来。
2.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无论是在概念的理解还是过程性的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体系的发展,小学生都存在相对明显的差异。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下,教师往往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价值,在进行备课、授课以及复习时更多的是带入自己思维与观念开展教学活动,这会使得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难度提升,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的提升。借助教学改革的模式,教师能够提升对儿童科学知识渐进发展过程的重视程度,使得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状况更加适应,为科学教学品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3.改进教学方式
社会文明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现代社会更加关注个人的个性、兴趣等。在新的改革背景下,社会要求不断更新和升级,这也催生出很多创新性的教学模式,一些教师逐渐接受全新的教学思想,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然而因为部分教师自己的教学水平相对较低,无法灵活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这使得教学模式运用过程中呈现出单一与滥用的问题,照抄照搬问题出现的概率比较高。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此时需要考虑课程类型、学科结构特征、学生接受能力等不同的因素[1]。
二、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师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传统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学习空间予以拓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也需要发挥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价值,丰富科学教学体系,帮助学生深入地对科学知识进行理解,为科学素养水平的稳步提升奠基。
1.拓宽学习空间
站在心理学的极爱堵上进行分析,小学生目前处于发育阶段中,这一阶段通常将形象认识作为主体,但是学习抽象性知识的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教师需要鼓励学生多多动手,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堂后,学生都需要积极走出课堂,并且对所学的科学知识予以体验和巩固。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述“植物”这一板块的知识时,可以积极组织学生们走入大自然主动进行探索,对课本上所讲述的植物形成正确的认知,比如积极鼓励学生借助画画的方式对植物自身的形态进行记录,收集某一植物的花、叶、果实等,并且将其制作成标本。在对植物自身的结构进行观察时,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运用“看、听、摸”等比较基础性的科学观察方法,将大自然视为对知识进行学习、对技能水平进行提升的第二大课堂。
2.运用各种类型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正确使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课程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教学改革活动进行的意义在于提升教学品质,从本质上来讲便是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正确地对不同类型教学模式运用的尺度便是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进行准确理解,明确不同教学模式的利弊,扩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得学生能够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对知识体系进行组建,对个人爱好进行发展。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提问式、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都比较常见,教师可以将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当然也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进行调整。
比如,当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述“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这部分的知识时,可以引导学生们借助小组合作的模式借助简单的刀具开展模拟性实验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比自由探究的教学模式更加有效。
3.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运用
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小学生的注意力经常无法长时间集中,对此教师需要借助多样化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注意力,提升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比如充分发挥出多媒体、计算机等不同教育技术的价值,对学生视觉与听觉等进行刺激,使得抽象概念、复杂变化过程能够逐渐转变成为生动的内容展示给学生,实物教学模式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学知识的距离,学生能够动手进行操作,对学生抽象思维与空间体系意识进行培养与提升[2]。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述“不同的季节”这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出不同季节的图片,从而凸显出不同季节的特征,借助视频来阐述季节对人们生活、动植物等的影响作用。在进行课程知识导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播放一些关于季节的音乐或者视频,也能够适当引入语文课文《四季》,这能够让学生在熟知的知识体系当中对科学知识进行学习,强化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
结束语
教师需要提升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全面性,首先需要对教学思想与观念进行转变,借助现在的条件,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突破现实的阻碍,站在目标、内容、评价等不同的角度上对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从而提升教学体系的多样性,为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平达.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体系改革[J].小学教育管理,2020(11):89-91.
[2]谢梦雨.小学科学教学体系创新举措[J].课程改革,2018(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