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陈文彬
[导读] 通过对这些教学策略的具体阐述,希望对开放性的法治教学有所启发。
        陈文彬
        德化县实验小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500
        摘要:为了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素养,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生法治素养现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出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开放性法治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具体运用,包括拓展法治信息渠道,增长学生的法律知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理论联系实际,合理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这些教学策略的具体阐述,希望对开放性的法治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意识;开放性;探究活动
        引言
        法治意识是指学生能够在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了解基本的法律常识,并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道德与法治课程是提高法治意识的重要渠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教师法治培养意识薄弱,与生活联系不足,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和考试题型有了新变化的背景下,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扩充法律知识,促进课堂教学综合化、生活化、实践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小学生法制意识培养的现状
        (一)法律知识欠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和考点的讲授,对相关法律知识解读不足,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改革,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缺少对对教材中涉及的法律常识进行扩充和讲解,学生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一知半解,法律知识的空缺使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的理论指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又具有叛逆独立的性格特点,使得学生在人际交往和道德观念上存在偏差。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不足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探究活动,教学过程没有实现开放化,虽然通过教师讲授能够有条理和富有逻辑性地呈现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主要内容,但是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导致课堂效果收效甚微。课程本身偏理论性的特点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过程缺乏思考,教师如果不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科目的学习仅仅是流于形式,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道德与法治学科兼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在道德与法治课本中有许多内容需要结合实际生活加以探讨,单纯的理论学习难以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理解。同时存在对实际案例选取不当的问题,案例选取不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虽然结合实际但是学生感触不深。
        二、在道德与法治课对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拓展法治信息渠道,增长学生法律知识
        学生法律意识提高的首要前提是对法律知识有所了解,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对课本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初步树立法律观念,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普及法律具体知识和法律条文,要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扩充学生的法律知识,逐步培养学生遵法、守法的意识。

拓宽法律渠道主要从两方面展开:
        第一,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以教材为基点扩充法律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法律知识介绍不够详细,这时教师就要基于教材内容补充相关法律知识。比如在讲述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我们受特殊保护》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讲解走法制道路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法律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必不可少的。法律素养的养成是扩充具体法律知识的前提。接着教师补充探究与分享中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内容,扩充学生法律知识。
第二,课下进行多渠道学习,扩充法律知识。在课下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定课外法制书目让学生进行阅读,五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制书目,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可以通过收听法制节目,法制讲座等方式来丰富法律知识。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主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教师在课前要准备探究活动,并分析学生的学情,使探究活动能够起到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氛围的目地。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法治生活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法制头条交流活动”,教师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让每组成员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在平时搜集的法制新闻,通过小组交流扩充小组成员的法律知识。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小组代表发言,并实行积分制,最后评比出了解法律知识最多的小组进行奖励。小组发言后,教师可以提出思考题,如“国家颁布这些法律的意义是什么,对你的生活有何影响?”此时在经过了小组讨论和发言后,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积极性都得到了提高,此时提出思考题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案例教学
        道德与法治教材本身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而轻视视实践,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与现实结合,没有将法律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的方法,将懂法、守法和用法的真实案件搬到课堂上来,给学生以直观的体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促进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比如在学习六年级道德与法治《创新无止境》这一课时,提到了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法律常识,针对什么是知识产权以及在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时怎样维护权利等相关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设置案例,带领学生加入情境实践当中。教师:呈现“优衣库”侵害商标权纠纷案,介绍案件的经过和侵权的原因。学生观看案件内容并讨论。教师提问:“我国出台的知识产权保护法都有哪些?这些法律对于创新发展有什么意义?”。通过引导让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对知识产权保护法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贯彻到课堂中去,同时注重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在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遵法守法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从而在生活和学习中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本文系2020年德化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代化的实践与研究》(DJYKT2020-08)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卞玉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开放式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0,No.801,68-70.
        [2].李英梅.浅谈如何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J].才智,2019,19.
        [3].步洪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19,No.306,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