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特色课程对教师专业能力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柴文丽
[导读]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内容之一,赋予了学校教育更多的激情和活力,给予教师更多专业发展的特色化思考,提供孩子更多的个性发展的空间。
        柴文丽
        重庆市沙坪坝区上桥南开小学 重庆 400037
        
        摘要: 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内容之一,赋予了学校教育更多的激情和活力,给予教师更多专业发展的特色化思考,提供孩子更多的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作为学校课程的参与者甚至是开发者,其专业能力也在课程建设当中不断提高。教师能力是在接受和参与教师教育、从事教育教学以及投身教研等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教师职业要求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具有共同性、统帅性和可建设性。本文将从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特色课程;教师;专业能力
        一、学校特色课程的建设
        (一)学校特色文化是基础
        学校特色文化是在学校文化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缩影,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有本土特色与个性的部分,也是学校文化最核心的部分。②康莱也说过:“学校文化决定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怎样做事,信仰什么和价值是什么。”③办学校办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种精神和文化要立足于学校,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彰显办学个性。学校的特色文化是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一个特点,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风貌。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是课程建设的一种体现,特色文化既是学校的优势资源,又是学校建设课程的目标。特色学校是指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特点和条件,以点带面,选准特色,逐步形成本校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④
        (二)特色课程是重点
         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创建本校的品牌课程。结合本校的文化特色的需求,利用当地的特色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努力把当地的特色变为本校的特色,构建特色课程。课程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继承、发展、传播着学校的文化。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学校特色文化构建的一个项目,是建设学校特色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需要。在建设课程过程中,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形成学校的特色课程,发展学校的特色文化。
        (三)学校特色文化与特色课程相辅相成
        基于学校的课程建设根据学校的现实情况,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的教育目标为理念,以地区和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构建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课程。建设本校课程是创建学校特色文化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基于学校建设的课程是学校特色的前提和基础,是发展学校特色文化的需要,也是特色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特色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特色课程作为支撑,创建本校的品牌课程,促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发展。基于学校的课程建设有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二、教师在学校课程中的角色定位
        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师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处于课程实施的最前线,他们对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课程发展的现实和需要,有着最为直接的了解和最为丰富的经验,因此,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们有着最为直接的发言权;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们是课程落到实处的最初的意义建构者。
        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新课程的需要做出阐释,把自己的智慧贡献出来。这样,教师的思维与新课程提倡的理念是统一的,对于新课程的真正意图、课程实施的目标和指向也都是清楚明了的。教师又作为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参与者,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该怎样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进而提升课程发展的质量和层次。


        三、学校特色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一)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
        特色课程不仅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也提高了课程能力。很多教师习惯遵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依靠教材教学,缺少自己对课程的思考和学习需求。作为特色课程的开发者与使用者,教师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等。那么,教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増强对课程理论的学习。比起学校组织的专家培训来说,这是种由内而发的学习动力,使课程能力提高得更快些。(二)提升教师行动学习的能力
        所谓行动学习,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信仰、价值观和世界观,对身边的不同情景做出判断,并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在此过程中获得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伊特劳指出,教师的行动知识源自课堂经验,他们从教学行动中增长知识。这种行动包括与人相处(同学、同事、家长)和执行任务(教学、协调、行政工作等)。
        (三)促进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合作
        特色课程注重综合学科知识的融合,这也能无形中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分享专业理念与技术,从而解决特色课程建设中产生的问题。以往教师只和学科组或者同一办公室的教师之间交流多,但是特色课程建设不是单靠哪一位教师或者哪些教师完成的,而是来自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职位的全校教师共同开发一门或一系列课程。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会影响着一些保守的教师对特色课程的态度和理解,带动更多的教师投入和支持特色课程的建设。积极与其他学科的老师进行跨学科知识的交流,增强对自身知识的管理,适度增强教师学习领域内知识的宽度。
        (四)利于教师生命价值的发挥
        在精神层面,教师通过设计的课程被学生喜爱或领导重视而获得了一种成就感,提升了对职业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在课程建设中就会更加投入。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新的生长点,教师的兴趣特长有了发挥的空间,教师的工作满足感和生命价值将进一步提升。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总之,特色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教师在这个具有动态性和实践性的过程中,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不断发展。
        (五)实现了教学相长
        实施校本课程以后,教师不再只是参与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教师接触的领域更多,也不再只是他所教的学科,因此可以学到更多东西教师参与的课程类型更多,与学生打交道的次数更多,方式也更多样,知识与思想的碰撞更多,可以从学生那里学到的东西也更多。比如我们学校的《读城记》,从家乡重庆的五个维度:江城、山城、雾都、陪都、桥都来进行学习,需要老师对本土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并且还要进行有效的研学活动。在每一次的学习探索中,学生往往会给到老师惊喜,我们也和孩子们一样,接触新知,共同成长。
        四、结语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将探寻出更多的路径去研制与开发本校的课程,促使课程建设不断深入扩展,我国的课程体系将不断的完善和成熟,而教师专业水平也会在每一个成熟优秀的课程实践中变成真正核心素养下的合格教师。
        
        参考文献:
        ①阮智富,郭忠新编著.现代汉语大词典`下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第2290页.
        ②胡娟.学校特色文化创建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发展的个案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2:13.
        ③谢翌,马云鹏.优质学校的基本理念与文化形态[J].教育研究,2008(8).  
        ④袁先潋.创建特色学校的思考[J].理论月刊,2007(7).
        ⑤转引自约翰。埃里奥特:《教师在课程发展中的作用:一个英国课程改革尚未解决的问题》,《外国中小学教育》1993年第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