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洁琼
浙江省奉化中学 浙江 宁波 315500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观察作为课堂研究的一种可靠的方法备受青睐。本文以真实教学案例为基础,反思教师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不足。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观察;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研究逐渐兴起,课堂观察作为课堂研究的一种可靠有利的方法受到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与青睐。课堂观察关注、研究和促进作为课堂重要组成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使教与学紧密联系,最终改善和推动学生的课堂学习。另一方面,教师参与课堂观察还在促进教师自身教学素养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年轻教师的成长有着更为重要的教育意义。为此,笔者以提高课堂有效性为目标、课堂教学质量为观察点,在教师与学生课堂互动方面进行实践研究,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课堂观察案例与反思
(一)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教学目标?
[案例] 一位教师正在教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Reading。该单元的主题是Computer。该教师以猜词游戏导入话题,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以下信息猜出此物品的名称:
“First, it is a machine. Second, it is widely used now. Third, you can often see it in your classroom. And with it, you can do a lot of things, such as playing games, watching films, getting information.”
学生在教师讲完“First, it is a machine.”时已有不少课前预习的学生回答“computer”而在讲完第二个提示已有80%的学生成功的回答出了答案,但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反应,急急忙忙的说出第三、四个信息,最后问“What is it?”,学生再配合式的回答“It is computer.”。
[反思] 该教师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对于前者,但在有效性上有所欠缺,要引入话题并激活学生的思维,不妨这样操作:
T:(borrow a notebook from a student)what’s this?
S: Notebook!
T: Yes, but do you know the other meaning of notebook?
S: 笔记本/Computer…
T: With a computer, what can we do?
S: …
这样不仅快速的引入了话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所以,一味强调任务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教学的实际目的,未免有些得不偿失。
(二)教学的方法是否考虑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 一位教师在教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二单元语言点,上课后教师开始讲解课文,注释多达20条,有词组、语法现象和句子等。教师逐条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反应冷谈,接着便是相应的巩固练习。
教师未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便点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听得糊涂,自然应用的不好,最后教师只能将答案草草呈现。
[反思]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掌握语言技巧要通过学习者的感悟,决不能单凭教师一人讲授完成(陈波、关文信,2003)。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有效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将知识点硬塞给学生。在几分钟内要学生记忆大量的词组、句型,必定为英语教学带来消极影响。所以,教师要学会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使互动变得生动有效,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任务,体验其中的乐趣。
(三)教师的提问是否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
[案例] 在一节高中英语必修一第四单元Reading课上,授课教师向学生共提了23个问题,其中22个为展示性问题,而参考性问题只有一个。在展示性问题中,有9个问题只需要学生回答Yes/No或True/False。其中12个采用全班齐答的方式,点名个别回答的问题为12个,1个问题采用小组汇报。
[反思] Long和Sato将教师的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回声式问题,通过教师不断重复话语以确保学习者的理解力。另一类是认知式问题,主要用于习得信息,包括参考性和展示性问题(Long and Sato, 1983)。参考性问题让语言学习者获得信息,更倾向于开放式的问题,而展示性问题主要用于考核已获得的信息的掌握情况,更接近于封闭式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堂中所提的展示性问题远远多于参考性问题,虽然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但教师没有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课堂中,教师提问对于检验和评估学生学习的阶段成果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多样化的提问方式,特别是点名学生单独回答,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入。
(四)任务的操作是否有助于实现语言的产出?
[案例] 在一堂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二单元Reading的课上,教师先引入奥运会这个话题,引导学生运用各种阅读技巧学习理解课文。环节之间丝丝入扣,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但到产出的讨论环节,便出现了问题。教师意图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体裁——interview,让学生四人一组,其中三人扮演记者,一人扮演奥运冠军刘翔,练习采访对话。该环节选题新颖,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但教师给予学生提示后,便将自己预先想好的对话显示出来,密密麻麻的一大张幻灯片。教师下指令讨论开始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开始了讨论,而更多的学生忙于看幻灯片上的内容。过了两分钟,学生们才积极的讨论起来,但在汇报环节中,被点名汇报的小组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朗读幻灯片上的内容,让环节的效果大打折扣。
[反思] 阅读课不仅旨在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技巧来分析理解课文,其过程本身就是语言学习中重要的输入环节,而讨论环节则是语言学习的产出,学习是否有成果,在这个环节中充分的体现。所以教师在选定和操作讨论环节时,必须要注意三点:1. 在创设讨论话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个真实的、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讨论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2. 创设的讨论话题应赋予一种时代气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教师可以从报刊、书籍、网络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问题或案例作为课堂讨论的素材。3. 设计生动有趣、有吸引力的开放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讨论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姜晶、陈国安, 2007)
三、结语
作为激励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观察不仅促使教师反思自己教学行为,同时感悟和提高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汲取他人的经验,获得实践知识,改进自己教学的方法,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最终实现英语课堂上的实效和高效。
参考文献:
Long M, Sato C. 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bury House, 1983.
陈波, 关文信. 2003. 新课程理念与英语课程教学实施 [M].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姜晶, 陈国安. 2007英语课堂讨论有效性研究 [J].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