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贵
深圳市宝安区为民小学,广东 深圳 518108
摘要: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上起着关键的作用。第二学段的课文看似还比较浅显易懂,但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程度的制约,老师对于教学方法的使用十分关键,作为阅读策略之一的连结策略也适用于中段的阅读教学。
关键词:连接策略 学生素养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上起着关键的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而视野,老师在课堂上的渗透引导至关重要,而老师的引导必然要讲究阅读策略,因为阅读策略不仅可以使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事半功倍,更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学段的课文看似还比较浅显易懂,但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程度的制约,老师对于阅读教学策略的使用十分关键,而作为阅读策略之一的连结策略适用于中段的阅读教学。连结策略是将所读文本与自己的经验、背景知识连结或是与其他类似文本串联,目的在扩大文本理解层面。本文以笔者执教的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课文《荷花》为例来谈谈连结策略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对话作者——知人识文,整体把握
每一篇文章,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主观世界的延伸,而人的思想是不能够脱离现实经验的。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作者,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理清作品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这是进入作品氛围,理解作品内涵,把握文本特点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荷花》出示课题之后,我让孩子谈谈自己课前搜集的叶老先生的生平和作品,让学生对叶老先生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我再出示PPT总结叶老先生的背景以及他的作品以及作品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叶老先生的散文作品不仅语言风格平朴纯净,文字流畅、清新,而且想象力丰富,诗意盎然。但是虽然语言朴实,看似平淡,却蕴藏着作者独具的智慧和思考,因为他是“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爱,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因此他的散文特别适合孩子去阅读,同时让孩子对叶老先生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加期待地去学习课文,去阅读他的文章。
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运用连结策略,连结作者的生平,连结作者创作文章的目的,以及作品的语言特点,做适度的拓展,这样既丰富了课堂,也丰满了叶圣陶形象,更主要的是让课堂教学更加立体,有血有肉,内容丰富。而教师对文本也能从整体上把握,使在文本的解读上不会支离破碎。
二、群文阅读——披文求史,触类旁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并且规定第二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叶圣陶先生也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文章,参读相关文章。” 《荷花》一文主要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荷花天然去雕饰,历来是文人墨客最爱吟咏的对象。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阅读面,提高他们的阅读品味,增加他们对荷花文化内涵的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我在导入时就出示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王昌龄《采莲曲》中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周敦颐《爱莲说》中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些描写荷花的优美诗句,让学生感受这些优美诗句的语言魅力,体会到古人对荷花纯洁本性的喜爱之情,然后引入课文的学习,这样就既让学生积累了描写荷花的古诗词,体会到中华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更是达到了季羡林先生提出培养人才三贯通中的古今贯通,利用连结策略让学生通过荷花这个意象博古通今。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描写荷花优美姿态的句子:“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碧绿的面,淡绿的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我适时拓展,连结阅读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描写荷花的句子:“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让学生对比阅读,说说叶圣陶先生和朱自清先生在描写荷花上有什么异同点,同时也学习到了描写荷花,描写植物的方法,这样学生既拓展了阅读量,也提高了他们对描写荷花方法的积累,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这些方法可以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三、原文对照——追根溯源,挖掘深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但我们都知道一些优美的文章选入了教材,出于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及教材体系等诸多考虑,教材编委在选编时进行了一些删减,只留了文章的精华部分。但是这样一来就使得课文缺乏原汁原味,脱离了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因此有时候原文的引入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对文本的原有认知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荷花》一文选自《诗的材料》,原文的写作目的是写自己从生活中、从美丽的自然中发现写作材料的体会:观察大自然美好的事物时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是写诗的材料。作品入选教材时做了较多的删减,不仅改了标题,而且内容只保留了纯写荷花的部分,其实原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比如说:《荷花》第三段在《诗的材料》中的原文是这样的:“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一身雪白的衣裳,透着清香。阳光照着我,我解开衣裳,敞着胸膛,舒坦极了。一阵风吹来,我就迎风舞蹈,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这不就像电影《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吗?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下边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周行、李平他们在池对岸喊我,我才记起我是我,我不是荷花。”
我们要让学生去理解作者和荷花融为一体,作者陶醉于荷花之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那么利用连结策略,让学生对照课文和原文进行学习,学生一下子就能从“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呢,这不就像电影《天鹅湖》里许多天鹅齐舞蹈的场面吗?”中体会到作者把自己和荷花都当成了天鹅在舞蹈,他们已经成为融为一体,作者成为了一朵荷花,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从“周行、李平他们在池对岸喊我,我才记起我是我,我不是荷花。”这里一眼就看出作者已经从幻境回到现实。所以说利用连结策略,把课文和原文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更容易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情景。而且在对照阅读过程中将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使认识更加深刻、充分,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文本鉴赏能力。这种原文对照阅读打开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且“原汁原味”的作者思路,比其他任何强加进去的材料都更具说服力、感染力,更易为学生所接受。
四、联系生活——融入经验,实践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而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去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学生学习作品最终的目的还是要回归到生活当中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运用连结策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连结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在《荷花》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是否见过荷花?自己见过的荷花池是什么样子的?荷叶是什么形状的?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见过的荷花的样子,同时和同学进行分享,增加他们对荷花的认识,增强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把自己学到的语言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践当中去。
由于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可以在文本内容和学生体验中建立连结,使新学内容能较快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达到真正地理解,达到真正地运用语言,实践语言。
五、结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只有会阅读了才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养分,只有有了高质量的阅读,那么在写作的时候才会文思泉涌,信手拈来。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有高质量的阅读更多地有赖于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精心地指导以及在阅读内容选择上对学生的引导。而课堂阅读教学中连结策略的运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他们的阅读视野,提升了他们的阅读认识,更是大大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能够发挥主动性地去阅读,这样对奠定他们的语文基础,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是大大裨益的。
参考文献:
【1】王小庆,陈金铭 编著,小学生叶圣陶读本,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1.9
【2】张洪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
【4】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2012.2
【5】张桂林,袁开文,文 本 解 读 的 实 践 与 思 考—以苏教版三年级《荷花》为例,小学教学参考,2010.11
【6】郭世卿,紧扣学段目标,加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荷花》教学谈,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14.1~2
【7】臧 琴,“原文”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学研究,20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