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凤霞
临邑县第五中学 山东省临邑县 251500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都离不开创造,可是现如今我们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创造力匮乏仍较严重。在科技信息迅猛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必须具有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迎接未来的竞争和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中学时期是人才培养和素质提高的重要时期,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培养创造思维对于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挖掘自身潜能,提高综合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更好的寓于生物教学中,我认为应该抓住一下几个方面:
一,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集合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和集合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发散思维能力的特点不以常规,寻求变异,常常是有一点产生广泛的联想、想象,它能想到一个问题的各个部分;用联想的方式,能以一个问题过渡到另一个问题,以这种方式调动起已存储在头脑中的信号。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也很大程度上摆脱传统知识的束缚,其结果是:由已知导致未知,发现新事物新理论。因此,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发散思维可以说是是创造思维的核心。集合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思维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多种假设、方案、想象进行比较、整理、推理、选择,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方法及观点。
一般从发散思维到集合思维,再从集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一个创造性活动,可以理解为经过多次循环才能完成。教师设计具有开放性答案的题目,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答案为目的,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的有效途径。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采用概括性的评价,并以此来鼓励学生勇敢的发表出自己不同的见解。然后集合思维紧随发散思维之后,从而对问题概括推理。例如学习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时,可结合昆虫的生殖特点和发育特点,向学生提出:“怎样防治农业害虫?”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治虫方法,如喷洒农药,用人工捕捉,利用天敌,用性外激素干扰成虫交尾等等。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共同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进而从中找出最佳的方法。经常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让他们分析,不仅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过程能形成一定的轨迹,但这条轨迹并不是一条直线,相反,其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凸起的波峰,那些就是思维发展中的突起,即思维活动出现了灵感,即灵感思维。培养和增强灵感思维是使正常的思维发展成为创造思维的必经之路。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灵感思维活动常常是在发现问题,引起注意和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知识水平出发,在过程中通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捕捉思维的闪光,诱导学生去主动的进行探究。例如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教学中,学生对反射活动很感兴趣,提出很多问题:叩击髌韧带时,小腿会出现什么反应?通过这个实验引出反射的概念。接着问含羞草的叶一碰就会合拢、草履虫能逃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这两种现象是反射吗?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深化对反射概念的理解。于是我们又趁机提出问题,如果有意识的控制膝跳,膝跳反射还会出现吗?学生对此会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并思考实验结果,思维的浪花一次次激起,最终得出结论: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脊髓里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的控制,所以如果有意识的控制膝跳,膝跳反射是不会出现的。
这个实验是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有学生独立完成的,经历了质疑、思考、亲身体验,分析、解疑这一过程,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能把已有的生物学知识系统化,整体化从而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这种能力再去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久而久而之创造思维的提高是必然的。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切创造性活动都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所以在教学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必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事实,按照一定法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经过这一思维过程,从已知到未知,揭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逻辑思维过程一般分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四个阶段。在生物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考问题,在讲解中要力求启迪学生注意思维的严密逻辑性,引导学生进行推导论证。例如在讲遗传规律时,先讲豌豆的杂交实验及其实验结果,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学生思考后,接着引导他们分析问题,提出:基因控制性状,紫花基因和白花基因分别控制着两种不同的表现类型,那么基因位于哪儿?基因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存在形式?基因在杂交过程中如何重组?……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整个思维活动往往沿着教师引导的方向逐步写出遗传图解,经过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通过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和讲解,学生不仅能够清晰的认识到生物科学研究过程的逻辑性,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
许多发明创造是从质疑问难开始的。要培养学生大胆生疑,勇于解疑,敢于创新的品质。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鼓励他们敢于质疑发问,对他们的发问教师要耐心予以解释,不可挫伤他们的好奇心,即使说不清楚的也要鼓励他们继续探究。其次,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设疑,这样才能使疑问和创造有机地结合起来。除此之外,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同学生一起设疑,并创设贴近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逐步解疑,使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但是学生并非生来就会质疑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多在疑处生疑。例如,学习消化和吸收有关知识时可向学生提出:胃、小肠、大肠的功能是什么?消化道各器官中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其理由是什么?再如,学习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时可提出:人体内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什么?为什么肺泡内氧气浓度最高,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为什么呼吸运动不等于呼吸?二者有何区别?……就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也会问“为什么”了。
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传统教学妨碍了学生进行猜想的过程,这是不利于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从课堂教学到课外实践活动,学生所面临的是没有现成答案的一些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两条途径,一是依靠不断尝试错误的方法、不断淘汰无效尝试,最后筛选找到解决方案。二是依靠猜想判断思考方向。提出一个可能性较大的假设,然后加以检验。如果一位老师允许学生标新立异,结果学生们的创造思维非常活跃,例如在探究植物的呼吸现象时,教材选用的实验材料是大豆种子,教师可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去验证,例如植物的根,茎,叶等都可以。这种允许学生标新立异的态度,对于鼓励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是十分有利的,不把学生束缚在传统思维方式上,即使学生的想法荒谬,也不要训斥,不要压制,只要加以引导就可以了。
六、小结: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最终让每一个学生在亲历大胆质疑,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能够伴其一生的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建义 张勤之 陶秀兰 田玉敏 《心理素质教育》香港教科文出版有限公司。
[2]关鸿羽:《学习指导与智力发育》,海洋出版社。
[3] 余文森.《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