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博文
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
蜡烛燃烧自己、给予我们光明和希望。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当今的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为大家分享的故事主人公,就是时代楷模,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
2008年,一位83岁的老人所居住的阁楼起火,老人不幸遇难。子女痛心不已,认为物业公司要承担责任,于是将物业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于证据不足,最终败诉。判决以后,子女心不服,年年上访。邹碧华知道这个事情后,主动接待并来到了火灾现场。阁楼很矮,他弓着腰走上发黑的阁楼。非常认真地听完了子女两个小时的哭诉,邹碧华的神色变得越发凝重。回来以后,他对信访法官说:“这个案子的判决没有问题。但我们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子女为了母亲的事四处奔波,我们一定要将心比心,要让他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这才是法律真正强大的力量。”在他的指导下,信访法官联系了街道、电力、消防等多个部门,仔细分析了起火原因,并协助修缮了阁楼。打开了子女的心结。
邹碧华让群众感受到了公平正义,让每一位当事人体会到了人民法官为人民的情怀。实现了他“做一个有良心的法官”的心愿。
一直以来,法官与律师相互轻视,矛盾冲突较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邹碧华亲自起草并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在律师界乃至法律界引起了震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派工作人员调取了20万件有律师参与的案件后发现,在常规的工作模式下,20万个案件浪费律师60万小时的工作时间和10万次车辆往返。他便组织人员开发了“律师服务平台”,将同一当事人在法院系统涉及的案件制作一份清单推送给律师,免去了同一律师同一时间,几个案件在不同法院开庭的困扰。如今,1000多家律师事务所和17000多名律师都已成为这个服务平台的受益者。
邹碧华凝聚起法律职业共同体之间的最大共识,赢得人民群众对法治的真诚信仰,实现了“希望让律师的执业环境越来越好”的心愿。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是他的人生格言,他用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改变着身边每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推进着十八大提出的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目标。
2014年12月10日13时35分,时任上海市高院副院长的邹碧华吃完午饭,司机李小马开车接他去徐汇区人民法院,14时他要陪同陕西省委政法委的同志调研。
车子行驶在徐家汇的南丹路上,开到光启公园时,离下午会议还有10分钟。邹碧华让李师傅将车停靠在公园边上,然后打开车门走到公园门口。很快,邹碧华折了回来,朝车里一坐。
“我胸口疼。”邹碧华捂着胸口。“不要去徐汇法院开会了,我送你去医院吧。”“好的。”车子向瑞金医院急驰而去。邹碧华枕着两个靠垫躺在后排座位上。
李师傅问:“你的卡(医疗卡)在吗?”
“在的。”邹碧华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卡。 [3]
车到医院,李小马疾步下车,抓起急诊室备在一边的小推车推到车门边。打开车门,他把邹碧华扶上推车。“快点!快点!请帮忙快一点!”李小马一边推着邹碧华,一边对着医护人员喊。
开单、挂号、心电图检查,李小马以最快的速度挂号付费。回过头,他发现坐在推车上的邹碧华脸朝后仰,面色发白,身体开始慢慢下滑。
“邹院长(身体)很不好,很不好,现在瑞金医院……”李小马给院长办公室打电话。这时候,有医生拿来验血单,让李师傅把抽取的血液送化验处。等到李师傅赶回来,急救人员正围着邹碧华进行抢救。“我看到他躺在病床上,眼睛微睁,胸口还有呼吸。”
领导、邹碧华的家人、法院同事,越来越多的人赶了过来。邹碧华经医院抢救无效去世。
作为一个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却与2014年12月10日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7岁。
人民英雄,千古忠魂。邹碧华是新时代的“燃灯者”。同在改革浪潮中的我们应该怎样做?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要成为千万个“燃灯者”,照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