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营营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知识营养的汲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儿童读者的特殊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助于缩短原文本和儿童读者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发挥译者主体性是非常必要的。在接受美学的指导下,从译本的词汇和修辞等层面分析部分译本案例,以期为国内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献出微薄之力。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译者主体性
儿童文学对于少年儿童的身心成长和三观塑造至关重要,儿童文学的翻译是儿童读者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探寻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新思路,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理论,是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自足的理论体系。德国康士坦茨学派树起接受美学旗帜,其代表人物为姚斯和伊瑟尔。姚斯主要受伽达默尔阐释学的影响,他的主要的观点有:(文学研究应落实为文学作品的研究,文学作品的研究应落实为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研究;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主体性研究成为翻译研究中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译者主体性主要研究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包括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一.儿童文学的翻译
《格林童话》源自二百年前的欧洲,作品中蕴含着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欧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本书中依旧保留着不符合我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潮流的部分,其中不乏血腥暴力的故事,但有些译者并没有考虑到自己翻译的是儿童读物,这更需要译者采取正确的翻译策略,将不同地区的儿童文学展现到我们面前。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思维以具象为主,儿童与成人在阅读时的主要不同就在于对韵律的感受上,儿童在接触到读本时,主要注意力则集中在文本的韵律上,而成人则相反。因此翻译时译者要把握好对儿童文学韵律的处理。我国从晚清时期开始便出现了外来儿童文学的翻译作品。
一些学者为了救亡图存开始翻译外来文化,以图开化。我国的儿童文学不仅起步晚,而且一直以来都不受重视,大多数人将其看作单一的文学作品,所以更别提形成系统的理论。这一阶段中不乏学者开始研究如何使得外来的儿童文学翻译更加能为国人所接受,同时受国外翻译研究的影响,学者也开始从跨学科社会学、伦理学视角研究儿童文学翻译。
二.译者主体性的含义
虽然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对目标儿童读者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译者主体性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长久以来的传统翻译理念有关。在传统翻译观的 “文本绝对中心论”的理念下,译者和读者都是被动的接受者,更谈不上译者的主体性,直到 20世纪 70 年代的文化转向,才使得译者主体地位得以突显出来。在哲学中,“主体性”这一概念指的是人在实践中的能动性。翻译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译者对原作的阅读与吸收,即理解阶段;二是译者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即表达阶段。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始终,既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上,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
三.译者主体性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体现
英国作家路易斯·加乐尔的名作《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儿童文学作品的经典。书中荒诞无稽的逻辑、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辛辣的讽刺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儿童和成人读者。然而,书中含有大量自创词、双关、打油诗等文字游戏,给该书的翻译带来了许多难题,使该书在风行欧美半个多世纪后,迟迟没有出现中译本。赵元任先生在康奈尔大学求学时便十分喜爱该书,认为其“文学的价值,比起莎士比亚最正经的书亦比得上,不过又是一派罢了”。1921 年上半年,在好友胡适的引导和支持下,赵元任开始用白话文来翻译该书。作为一名语言学家,赵先生凭借其深厚的语言功底,对原文中被普遍认为“不可译”的文字游戏进行了创造性翻译,采用替换、增译、转换等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带给原文读者的乐趣,翻译过程中时刻体现出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由英国数学家卡罗尔创作的,他把对朋友的女儿爱丽丝所讲的故事写下后加上自己的插图送给了她。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爱丽丝的小女孩,在梦中因追逐一只兔子而掉进了兔子洞,从而开始了一场漫长而惊险的旅行,直到最后与扑克牌王后、国王发生顶撞,急得大叫一声,才从梦境中醒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同样深受中国儿童读者的欢迎,它的第一个中译本就是由语言大师赵元任1922年完成的。
在译本中的语言运用方面,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十分明显。有的译者充分发挥能动性,在语言处理中,以服务儿童读者为目的,采用适合儿童的浅显明白、通俗易懂的词汇和句式,朗朗上口,韵律极强; 而有的译者在译者主体性方面发挥不够,没有更好地考虑儿童读者的语言特色及接受程度。
总结
译者要以服务儿童读者的鉴赏水平和审美需求为目的,在忠实于原作的基础上上,要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使得译作具有童趣性、文化性和教育性,为儿童的成长创造出健康优秀的精神食粮。所以,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中,译者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译者主体性又不是可以任性地、随
心所欲地发挥,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正确把握合理的尺度,是今后儿童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应该特别注意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Benjamin Walter.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RainerSchulte, John Biguenet.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2: 129.
[2]曹英华. 接受美学与文学翻译中的读者关照内蒙古:内蒙古大学学报[J]. 2003(5).
[3]查明建, 田雨. 论译者主体性[J]. 中国翻译, 2003(1) : 19.
[4]汉斯, 罗伯特姚斯,周宁,金元浦译. 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辽宁人民出版社[M]. 1987.
[5]贺微. 翻译:文本与译者的对话外国语[J]. 1999(1).
[6]路易斯·卡罗尔.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J]. 卢红梅,译.广州: 花城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王营营(1996年12月)女,汉族,河南,学生,硕士,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