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师发展为本”的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张玉
[导读]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张玉
        山东省淄博市齐盛学校      255095
        内容摘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采取什么样的研修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通过教师团队文化的构建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如何解决职业倦怠,突破“高原现象”,从而推动学校实现新一轮的跨越,成为了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发展、师德教育、校本研修
        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三年前,学校教师队伍的数量与质量都与学校发展目标需求出现了较大的差距,尤其是个人素养、专业发展,以及连续多年缺少专业的英语、数学、音乐教师,教师之间差异巨大,先进的办学和教学理念,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脱轨。采取什么样的研修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通过教师团队文化的构建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如何解决职业倦怠,突破“高原现象”,从而推动学校实现新一轮的跨越,成为了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化确立了: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营造开放、合作、和谐的工作氛围;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建设,打造教师专业品质;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全面构建起一支“专业型、研究型、智慧型”的教师队伍。
        一、重师德,塑造高素质“人师”,坚定不移把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十九大报告提出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一名好老师既要是经师,更要是人师。”我校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活动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职业形象,努力打造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学生拥戴、社会满意的师资队伍。
(一)健全师德制度,明确行为底线。
        健全师德考评机制,学校的师德考核制度及相关规定,是教师师德应该遵守的底线。结合学校的师德考核实施方案,细化师德行为,加大监管力度,严防师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加强日常师德管理,对教师出现的不当行为批评教育,防患于未然。学期末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考核,年终考核对存在师德失范行为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创新师德活动,落实师德要求。
每学年开学伊始,我校都会开展“师德教育学习周”活动。学校根据每年的学习主题确定内容,如2017年的学习内容为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还有教育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教育工会等各级各类文件及相关规定。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全体教师深刻领会所学习内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展现教师良好形象。为进一步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每年教师节期间认真组织开展师德教育月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近年来关于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爱于心践于行”为主题,开展争做四有好老师青年教师演讲活动;在升旗仪式上,全体教师进行了庄严的《教师誓词》宣誓仪式;在动员会上与每一位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更新了教师师德观念、规范了教师执教行为,完善师德管理制度,以务实、有效、针对性强的系列活动为载体,全面提升教师职业形象,努力打造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学生拥戴、社会满意的师资队伍。
        二、强改革,打造高水平“经师”,着力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他还说:“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总书记的讲话点明了教师的角色与作用,为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指出了方向。校本研修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教师在职教育的重要形式。
        (一)“方式”百花齐放,校本研修建构多元体系
        1.课程开发与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有三方面: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特色形成。而教师专业成长是其核心要素。我校自2015年起就开始了依托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其理念、知识、技能三个领域均得到有效发展,提升了自身专业素养。如:初期的“1+X”课程开发,我们在实施国家课程(即1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学科拓展类课程(即X课程),语文学科的《语文主题阅读》、《语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数学学科融数学文化、数学思想、趣味数学、数学故事等开发的《爱上数学》课程;体育学科篮球专项进课堂的《爱上篮球》课程,音乐学科中外乐器、名曲、名家的欣赏课程《爱上音乐》、美术学科训练学生线描与速记的《默写与添画》等。后期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完善与修订,逐步形成了传承国学经典的《悦读》系列校本教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思想的《美妙的数学》系列,美术学科继承非遗文化的《芯子印象》特色课程。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形成,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潜能,使其逐步拥有教学研究的态度和能力,推动了教师课程理论学习的步伐,全面提高了教师的课程能力和研究能力。
        2.构建开放式“自主有效·尚美”课堂,提升教师学科素养。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促进专业发展的主战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聚焦课堂、通过教研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是我校构建开放式“自主有效·尚美”课堂的首要策略,更是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必经之路。三年前,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跌落谷底,为突破困顿,提出了“向所有学科要质量,向课堂35分钟要质量”的课堂教学总目标,明确了“以学定教、少讲多练、分层教学、当堂达标”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三个一”的教学策略,即:从第一节开始,以学定教、少讲多练、当堂达标;从第一节开始,各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从第一节开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转化学困生。这“三个一”策略伴随我们房小教师走过了三年的艰苦历程,听课、评课,直面问题:是否落实“三个一”?“蜕”是痛苦的,而“变”是美丽的!通过“三个一”教学策略的实施,学生动起来了,他们参与、合作、思考、展示;教师忙起来了,走下讲台,深入小组,聆听、指导、评价、反馈;课堂活起来了,从教师的教变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的课堂。而这课堂变化的背后,我们的老师不复从前,他们也可以自信地张扬个性、侃侃而谈,这自信的背后正是自身素质的提升。
        3.开展小课题研究,在解决问题中发展自我。
        教师个人小课题在于引导教师成为一个探索者,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研究的过程经历了自己的探索,有了真切的体验,也就无形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教师新的教育智慧。

我们分学科成立小课题研究小组,引领教师从教学中最细小的问题,如新课的导入、课堂提问、作业设计、例题选择入手,针对不同学科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制定行动规划,及时总结研究成果,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如语文学科在实施“一课一文,以一带多”的起始阶段开展了学生自主预习卡的研究,将自主预习卡作为每课的前置性学习,由学生独立完成,同时贯穿于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课前自主先学,课中精讲提升,课后巩固拓展,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延伸。
        我们对“一课一文”的小课题研究进行更深入的剖析,在问题中又挖掘问题,提出了关于对“三段式学习方式”的小课题研究,将研究的重心落实到学生身上,如:语文学科进一步对课前与课中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数学和英语学科则是在“速算盒子”和“一起作业网”的启发下,针对课中与课后的学习方式展开实践与思考,我校数字化校园创建中的特色应用“迷你视频”和“迷你音频”就是三段式学习方式小课题研究的成果,据了解,现在很多学校都借鉴使用了这一学习互动方式。小课题的研究,无形中帮助教师克服了职业倦怠,激发了教师内在潜能,一定限度地提升个人业务素养和教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4.借助“三大策略”,全面提升学科素养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的品牌,更是学校发展的“增长极”,教师与学校是相互依托、相互成就的。努力创造条件和平台,让教师潜能得到释放与张扬,实现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的“双赢”,使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值、扩容、放大。学校制定了“教师分层培养计划”,借助“专业阅读”、“名师培养”、“蓝青工程”三大培养策略,采取按需培训和精准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分级培养目标,助推教师成长,实现教师专业化层次性发展。
        (1)开展专业阅读,丰厚教师文化底蕴。通过集体阅读整体感知、个人品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入研读,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开展“读书交流”、“好书推荐”、“房小朗读者”、“校园诗词大会”等活动,引领教师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及相关政策。
        (2)实施名师工程,旨在加强对学科本质的深入认识,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打造学科核心教师。学校成立“名师工作室”,确立各学科名师培养人选,从教学实践、专家引领、外出培训、责任驱动等方面为其提供一切学习发展机会,全力打造,助推成长,先后开展了“名师大讲坛”、“名师观摩课”、“尚美讲堂”等活动,同时借助名师发展平台鼓励其他教师从中领悟有效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化自己的学科修养。
        (3)启动“青蓝工程”,重在教学基本功的规范和夯实。确定各学科教坛新星培养人选,为其指派名师培养人选或骨干教师培养人选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课堂教学常规入手,在备课、上课、作业与辅导、听评课、教态等方面着重指导,实现内外兼修;开展了“新教师过关课”、“青年教师演讲比赛”、“青年教师月汇报”、“青年教师研讨课”等活动,通过任务驱动为他们搭建锻炼、成长的平台,助推其成长、发展。
        三、优管理,锻造优质团队,培植教师成长的肥沃土壤。
        在我们三年来的校本研修工作中,无论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是课堂有效性的追求与探索,无论是小课题研究中的问题解决还是四大工程下的探究与提升,与我们关系最密切,个人成长最迅速,团队凝聚力最彰显的当属我们的“大·小”教研活动。
        (一)“小教研”扎实有效抓常态。
        “小教研”是指我们同年级同学科的老师们开展的每周三天的集体备课活动,是为了保障我们的常态课堂教学扎实有效。为了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加大集体教研的力度,以研促教,严格落实“四固定”的教研机制,即:“定时间、定内容、定地点、定主讲人”,按照“备、研、听,评、改、授”的六步教研流程备课上课,要求教师备课时做到 “两问”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以此展开教研。教研组成员跟踪听课,两两听课,新课必听,校干推门听课,当场评课,指出问题和改进策略,改进后续课堂教学。基于对教研活动的有效落实,与此同时在以研促教的前提下又加大“以赛促研”的力度,开展了“教研组说做评赛课”、“课堂教学风采大赛”等活动,使广大教师教研能力大幅度提高,备课水平进一步提升,常态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我校在综合分析课堂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集体备课的要求进行了升级,修订后提出:打造“简单、平实且直面核心问题”的尚美课堂,备课时做到 “三问”即:“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怎么用?”,同时依托“三段式学习方式”的小课题研究助推各学科课堂教学对课前、课中、课后学习内容与方法的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大教研”指向明确要成绩。
        “大教研”也叫“学科活动教研 ”,是指全校同学科教师共同参与或打破年级界限临时组建的卓越团队教研活动。由于这样的教研大多是带着参赛任务或展示活动任务而举行的,因此更重效率。主要是通过四步教研流程来操作:一定(定时间 定地点 定内容)、二研(研教材 研教法 研学生)、三磨(磨课堂 磨心性 磨能力)、四塑(塑形象 塑内在),使之趋于扎实有效,整个教研过程按照“模拟讲课---课例示范—研讨重构---课堂展示”的流程开展,凸显团队教研智慧。活动中,参与的不只是执教老师,而是全体教师。这种大的教研活动对于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是特别有利的。无论是什么活动,团队中每位成员都会把一切教学研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之中,以合作为本:人格上互相尊重、学术上互相包容,生活上互相关怀。渐渐地有了一条重要的黄金法则----“淡泊名利,做一个有合作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常宝成.课堂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8).
        [2]曹慧英.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教育研究,2014(03).
        [3]张世明,冯跃帮.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J].四川教育,2020(20):35-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