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内 延伸课外——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谈

发表时间:2020/12/1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陈志英
[导读]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陈志英
        福建泉州惠安县实验小学     福建 泉州  362100
        摘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如何更加有效地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途径有三个:一是深挖教材内涵,课内教育资源最大化;二是巧用信息技术,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三是延伸课外,爱国主义教育日常化。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爱国主义教育  课内   课外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新的时代背景下,纲要的出台彰显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极端重要性。纲要指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纲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课程性质及教育的对象,决定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应该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有效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努力。
        一、深挖教材内涵,课内教育资源最大化
        纲要指出,要“在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要用好教材,然后再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实际和成长需求,做适当的教学内容拓展。
          1.主题单元做实做深。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部分主题单元聚集爱国主义教育,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对于这些教育目标明确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单元,教师要细嚼慢咽,认真领会编写意图,把国家领土主权教育、民族教育、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实做深。
         2.非主题单元巧妙结合。非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单元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未以明显的主题形式出现,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慧眼,善于洞幽烛微,从教材中发现和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在保证教材教学目标落地的基础上,同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快乐过新年》、《新年的礼物》两课,可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初步的文化自信教育;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传统节日中的“家”》,可以挖掘中华民族家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多元交通和通信》,可以通过交通和通信发展成就的展示,激发中华民族自豪感;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是中国公民》一课,也可以通过了解国家各领域发展成就,了解中国在天灾人祸来临时从国外撤侨的情况,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坚定国家认同。
        二、巧用信息技术,爱国主义教育具象化
        爱国是个抽象而笼统的概念,也有着无限丰富的内涵。然而,学生的见识和解读能力又是十分有限的。如何在这个无限和有限之间找到对接点,把爱国教育以可视可感的形象传递给学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融合就是个非常好的手段。
        (1)变平面为立体,爱国情感有物质依托。对于小学生来讲,爱国感情相对于亲情友情来讲,不那么具体可感。借助多媒体,我们可以把“祖国”笼统、抽象的词语转化为具体的画面,让学生树立初步的概念,找到物质的依托。五年级上册《我们神圣的国土》这一课,是我们为学生集中展示960万平方公里辽阔国土的重要一课。《辽阔的国土》教学中,可先用不同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觉,感受祖国陆地面积的辽阔,再通过动画演示,展示中国地图,并将我国的陆地面积与欧洲、日本、韩国等进行比较。

这样,学生自然形成祖国幅员辽阔的印象,更加明确“祖国”一词的概念。《好山好水好风光》教学中,可在优美旋律伴奏下,出示大量的图片、视频,将祖国秀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扑面而来的景观直抵学生内心。
         (2)缩短时空距离,爱国情感有历史联结。著名史学家粱启超曾经说过,史学是“国民之明镜”,“爱国心之源泉”。《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融合历史题材内容进行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了解一些我国的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知道我国古代文化和文明对世界的贡献;知道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屈辱和危害以及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的抗争,爱戴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然而,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离学生太远,学生很难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就可借用多媒体,提高视听资料的感染力,使学生心灵深受震撼。例: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主题单元,可引入鸦片战争、南京大屠杀及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十九大”发展历程的相关图片、视频,把学生带进久远的历史,有效拉近历史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的爱国情感有历史的联结。
        (3)感受中国力量,爱国情感有现实滋养。今日的中国不再积贫积弱,而是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形象屹立在世界中,让学生感受中国速度,中国力量,是提高国家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如教学六上《我是中国公民》一课,可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在课上播放《厉害了我的国》、《撤侨视频》等,用生动的现实滋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再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在这场疫情中所展现的国家力量举世叹服,是现实中非常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回顾、比较、感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
        三、延伸课外,爱国主义教育日常化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一——国家认同,要求学生要“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树立学生高度的国家认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责无旁贷。
         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家国情怀的时代少年,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浸润。引导学生多回望历史,感受峰烟岁月祖国艰难的跋涉,引导学生关注关注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大潮,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在各领域建设的阶段动态和成就,并从中感受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文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认同。因为受年龄特点限制,学生关注社会焦点的主动性不足,把握关注方向的敏锐性也不够,教师要及时引导,持续推动。一是关注方向的引导。中央宣传部推广的口袋书——“学习强国”是个很好的综合性资源平台,学生在这里可以直接便捷地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CCTV-1每天19:00的《新闻联播》也是实时关注祖国当下建设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些资源要充分利用。二是关注时政习惯的引导。可以大手牵小手,亲子同关注的方式来推动,也可在课前三分钟设班级“课前小广播”,由学生围绕“历史上的今天”、“纪念日知多少”、“日新月异的建设”上讲台播报相关信息,其他学生适时补充,激发学生的关注时政的兴趣。
          总之,纵观国内外形势,新的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勿庸置疑。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要自觉以习总书记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鞭策自己,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好教材,选好教法,培养习惯,指引行动,为培养有深切的国家、民族认同感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贡献力量。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