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亚红
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东风小学 715600
摘要:何谓自主学习?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是一种自发性的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自主性学习也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自主学习可以将学习的主体——学生,变成能动性、独立性强的学习个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作者就以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为题,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以下几点见解。
关键词:自主学习;小学数学;预习教学;课后作业
小学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有调查研究表明,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大约在15到20分钟左右。这对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似乎是杯水车薪。现如今,许多数学教师开始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其目的就是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终究是被动式的学习,将数学知识主动地传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学效率低下,同时也不能够很好地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学习的自主性,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到一定的数学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重视预习教学的自主性
对于小学学生来说,课前预习是更好地让学生认识数学教学内容,做好课堂导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都是首次接受新的知识,要想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就需要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阅读,因此,课前预习实际上是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开展的自主性,让学生能够提前认知到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做好充分的准备既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还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教学预习的方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的了解。首先,数学教师为学生们设置一个预习目标,让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感受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以此为目标,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来提高教学的效率,做好课堂导入。数学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来进行预习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二、重视重点内容的自主性
在数学教学中,重点内容教学是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对于小学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抽象能力还是有一定欠缺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通过自身的指导对学生进行重点内容教学。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们的学习质量没有好的效果,甚至还会造成学生们的反感,产生厌学的情况。教师在重点内容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的是教学的引导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重点内容,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重点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例如在《角的度量》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针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教学的效率。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量角器的构成要件和工作原理,掌握量角的操作技能。首先,数学教师要详细地教授学生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学重点内容。之后,数学教师通过教学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角的各个部分名称,初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最后再通过教学实践的方式来培养学生量角的技能。
三、重视课后作业的自主性
“题海战术”是在之前的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利用的一种课后作业方式之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熟练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这样的强制性、灌输性的教学方式没能够让学生理解到学习的意义,而仅仅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自主学习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师要明白,树立主动学习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数学教师要重视其趣味性教学性,让学生能够在主动的学习中对数学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慢慢形成主动学习意识。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这一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后作业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让学生调查班级中学生期中考试数学成绩,应对其数学成绩进行整理,并以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者是让学生调查家中水电的用量,再将其以条件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让学生更加有动力地完成课后作业,并在自主实践和操作的过程中掌握教学知识。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将预习教学、重点内容教学和课后作业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史宝娟.探究自主学习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2017(2):00038-00038.
[2]尹文生.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49-150.
[3]韩丽.如何培养高年级小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