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雨田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大三
在中国书法史上,就空间而言,一直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是签式,一种是轴式。岩山曾言道:“远古以签式为主流,近古以轴式为主流”。所谓签式和轴式,主要为书法两种空间构成的形式的名称。欣赏以下图片,不难发现签式和轴式在空间结构上的区别。
图1 甲骨文 图2 信阳楚简
图3 王羲之的兰亭序(节选) 图4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从以上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出签式和轴式在空间构成张的区别。从单字、行、章的顺序依次来看两类书法的区别,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单字结构的空间安排
在签字结构的书法中,单字结构不失严整,字内空间较大,形散而神不散,显示出一种结构的空灵。
在轴式书法中,每个字多中宫密实,笔画都向四周舒展,显示出一种意气的张扬。欧阳询的张翰帖尤为明显,横短竖长,中宫紧实,势更开张。
二、行气的空间构成
纵观签式书法中的每一行字,上下之间字距较大,再加上字中有大块的留白空间相呼应,整幅作品给人以自然一体的感觉。字的线条时而收紧、密实,就会带来一种聚气凝神的意境;时而留出大块空间,营造出一种“放”的豪气。字与字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笔画的多少,再者就是线条的粗细虚实,虽看上去变化莫测,实则却有章法可循。字会呼吸,每一个单字组成的行,散而重聚,收而又放,不断变化,却又紧密相连,收放之间缺一不可。
.png)
图5 毛公鼎铭文 图6王珣的伯远帖
再看轴式书法,纵观一行字,每个字不论大大小小,其重心都是在一条中轴上面,字间距相对较小,当然欧阳询的这一幅字的间距格外的小,它上下的字之间靠的非常近,整行字呈轴式排列。轴式的书法在发展到鼎盛时期,就是书法的点面连绵而下,一气呵成,形成一种纵向的气势。
.png)
图7 欧阳询的张翰帖
三、章法布白
签式的书法几乎呈现出来的是许多单个字构成的书法作品,不仅字内的空间拉的很大,上下字之间也拉的很开。倘若只将作品简单看成单个字的组合,那么,整篇书法就会呈现出一种“零散”、“散乱”的布局倾向。但若整体来看,则是巧妙地自然一体,呈现出“面”的状态。这是签式书法在空间布白上的特点。
而轴式书法则呈现出一种“线”的状态:轴式书法因单个字中宫收紧,每一行字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字与字左右之间拉的特别开,使得一行一行特别分明。这种倾泻而下的文字正是作者意气的抒发,也是与签式书法的空灵气韵最大的不同之处。
四、签式与轴式的历史发展史
签式和轴式是在整个书法史种并存的两条线,它们的古今之别只有主次强弱而已。本人学习书法并不深,做以下梳理,望批评指正。
签式书法最初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时期,当时可以书写文字是一种极大的荣誉。在下面这幅甲骨文字迹中,即使甲骨凌乱而又不规则,但甲骨文在上面宽度都大体一致,每一笔,每一行都端庄而稳定。当然也不排除收到书写工具限制的原因,单字的字内空间很大。因甲骨文作为当时王室占卜记事所用,自然而然带着一种庄重、规范的气韵。文字格局显得规整、典雅。这时的签式书法已经有了雏形。
.png)
图8 甲骨文 图9 写在竹简上的文字
而后,还是因为书写材料的制约,书写工具主要为竹简、木签,书法更具签式的特点。久而久之,书写逐渐养成签式布局的习惯。虽不久之后,布帛纸开始出现,但签式的书写习惯仍被保留了下来。
资料显示,魏晋玄学使得签式走向了顶峰。魏晋时期政局动荡,思想解放,艺术也迎来了自觉的时代。随着虚实空间意识的加强,当时还有了“大小珠”之称。再加上线条本身的虚实对比,散乱布白的签式书法有着通透空灵的境界。如王羲之的《初月帖》。
.png)
图10 王羲之《初月帖》
经五代十国至宋,墨宝多毁于战乱,签式的书法踪迹鲜有一见。书法也开始出现急转弯,个性张扬的书写成为主流,其中宫缩紧,任其发散,如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书法,个性及其鲜明。图11 苏轼的赤壁赋
.png)
图12 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
元代时期,赵孟頫欲回王字系统,把以前的签式书法风格搬回来,可轴式书法的用笔使得他空间意识不强,在章法布白上既回不到签式,又使轴式停滞发展。虽如此说赵孟頫,但他的字对后世影响极大,书法造诣功不可没。
明代书法,更是笔势连绵,强调气势,更是强调纵向的气势。可以说,明代书法将轴式书法推向了极致。
.png)
图13 黄道周的赠屈静根七言律诗轴
签式和轴式,并没有谁替代了谁,道有法,又无定法。可见,法有多种多样,只要合道即可。一句话说的好:“博采并容,乃得其大”。书法是一种语言,是书写者写出自己的心境给自己留念,也是写出了当下的情结,想向其他人分享。只要书法发挥了这般功能,签式还是轴式,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