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架起心灵与行为的彩桥

发表时间:2020/12/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25期   作者: 王春艳
[导读]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是素质教育道路上永恒不变、不断发展的主题

        王春艳
        (河北省三河市第六小学 065201)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是素质教育道路上永恒不变、不断发展的主题,素质教育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让他们成为具有各种良好行为能力的人。小学语文课是学生思想倾向的风向标,是优化导行的训练所,既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做人的道理,又要提高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完整人格。对于语文课来说,学生如何达到以上行为要求,下面我就对“语文课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自己的喜悦:
        一、更新备课
        在备课中我们常发现,不少教师在思想上是认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但一到课堂上就照本宣科,“一问到底”,“主体”、“主导”、“过程”都忘九霄云外了。产生这种认识与实践脱离的原因是缺少一种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师生的教学实践行为的媒介,备课时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备出来。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备课时把传统的“教学目标”改为 “活动目标”,从学生角度出发,详细写出该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要达到的能力、要具有的情感等,用具体、明确的可操作的外显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分项写清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主要是指教师设计的知识点和起步性引导、实践过程引导、补充材料等具体方案。“学生的活动”主要指教师设计的提供学生了解的知识、可操作实践等具体方案,例如:学生在课上能说出、画出、举例、表演、等活动,以及课后实际行为操作等行为。这样既让学生课上学到了知识,更能课下合理的运用。
        二、学做“导演”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做到更新备课,平时还要对每位学生的思想差异、行为表现、心理特征都应该透彻了解。这两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才能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每个“演员”在课堂上都能积极思维,大胆发言,主动表演。
        1、讲究变化
        心理研究表明:“求变”特质对活跃儿童思维品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中,要及时百“变”。例如:二年级口语交际中的《学会待客》,怎样迎客、待客、送客?先让学生了解大体待客之道,接下来会用语言表述,概括行为动作要领,再模拟操作,将行为技能分类有序地显现出来,要求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待客礼仪的要求。

在活动过程中,第一,教师的言语要富于变化性,在课堂上不断调整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第二,教师要善于不断转换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时而充当学生遇阻后的指导者,时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时而是激发热情的鼓励者,甚至成为学生侃侃而谈的“好听众”;第三,教学手段要富于变化,这里的“变化”包括教具的多样性,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练习的多种处理方式等。
        2、情境导入
        针对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我发现儿童在长时间做一静止性工作时,注意力易分散,所以适当地在语文课上穿插一些动画、活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更容易在平静的课堂上激起“朵朵浪花”。例如:在讲解《悯农》这首诗时,先让学生看动画课件:“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等等引出古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最后唱《悯农》的歌曲,掀起课堂的高潮。使每位学生懂得生活富裕了,同样应继续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这样导入学生不但兴趣十足,在理解诗句的意思上也变得更浅显了。打破了一些枯燥乏味的传统导入模式,学生更能从中受到教育。
        3、增加创新。
        如果教师的活动安排能显得“花样百出”,常常给学生一个“小惊喜”,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延续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极大促进作用,这样的课堂才能永远充满生机。例如:低年级识字教学是个难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我为学生设计一个好玩的游戏,我让学生把生字做成字卡,自愿结合几个人一组,把字卡照扑克牌一样洗好,又像打扑克一样的让学生打,在中间翻一张朝上的,谁抓到这张谁就先出,在出字卡的过程中,一个人出一次,必须出自己认识的字并组词,不会的字不能出,最后和打扑克牌一样,谁先出完谁胜利,当然,输家手中剩下的一定是不认识的字。这样孩子不仅玩得开心,以至于每次怕手里剩下的字卡太多输了会丢面子而都会提前预习,或者还有的学生把一些超范围的字拿出来认。这个游戏还成为他们的课间娱乐活动之一,这样做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识字,更增加了学生的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
三、行为养成
语文课上的行为养成是指在讲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的相应的行为要求。例如:在学习《在牛肚子里旅行》这一课,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生字感情朗读课文,知道遇事冷静、相互帮组就可以了。而是让学生还要从实际做事中做到遇事遇事冷静,相互帮助的行为习惯。为此,我设计了“拓展延伸”,让学生写一写关于自己做事冷静、相互帮助的小练笔。这样孩子不但在课上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的养成避免形式化,走过场,一定要针对行为的内容和要求,推出相应的检查、考核举措。例如:我们学的每一课,需要懂得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我们都应该每周或两周开班会时让学生自己总结一次,我们都具备哪些好的行为习惯,自己欠缺的是哪些,今后还需要在哪方面取长补短。
当然,育人并非一朝一夕之举,语文课的教学改革也不能一气呵成,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将浓浓的爱意播撒给语文课堂,以爱心换取学生的诚意,必能弹奏好学生心灵与行为的和弦。为学生架起心灵与行为的彩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