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霞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第二实验学校 山东省滨州市 256800
[摘要]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互联网条件下实验教学的创新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 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正确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独立操作等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探讨问题的科学方法都有重要的意义。不做或少做化学实验,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就目前来看,不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使科学的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这种潮流对教育变革也有深远的影响。
互联网条件下实验教学的创新是将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体,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多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的目的。
一、丰富实验,提高学生兴趣
“互联网+”技术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化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例如在讲授金属钠与水反应这一节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幻灯片(Power point 简称PPT)、动画(Flash)或视频(如图1所示)来充分表现“浮”“球”“游”“响”“红”,通过动画及颜色变化让学生对这五个特点理解更深,从而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放大实验现象,提高实验效率
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现象很不明显。多媒体中投影技术的应用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因为投影技术可以把实验现象放大,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进而提高了演示实验的效果。例如初中化学第六单元第三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中,通过对比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石灰石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实验室中为什么用稀盐酸而不用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但稀硫酸与石灰石的反应现象很不明显且时间短暂,学生很难观察到反应现象,上课时通过投影将实验放大到屏幕上,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现象,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三、规避有毒、有害实验,增强实验的安全性
演示实验教学中,有些实验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和危险性,在课堂演示,既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又污染环境。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中“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借助录像,将该实验用视频播放出来,让学生观看,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保护了环境,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变抽象为形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这些微观粒子人们既看不见,又摸不着,显得十分抽象,若单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则显得苍白无力,学生较难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变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理解化学原理。例如初中化学第七单元第四节《中和反应》这一课题中,为了从离子角度解释酸和碱之间的“中和反应”,用了一组插图加以说明,但这些插图之间是孤立的、静止的,没有动态演示过程,学生缺乏直观感受,不能很好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这时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稀HCl和NaOH溶液的反应进行动画模拟,使酸中的“H﹢”和碱中的“OH﹣”结合成“H2O”这一中和反应的实质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加深了他们对中和反应的理解。
互联网+技术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具有仿真性、沉浸感、交互性、安全性、使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等特点, 可以将微观的实验现象宏观化,把抽象的化学问题具体化,将一些不够明显的实验现象 以多感官的刺激方式展示,加深学生的认知,同时它是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工具,可以 弥补新课程教学中的不足,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与真实操作实验相互补充,在某些方面甚至起到更好的作用,让课堂焕发别样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