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丕伟
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育秀中学 276200
摘要:语文在初中阶段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可以说是初中课程中的核心,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语文并非只是积累生活常识、文化知识的必经之路,更与学生的升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必须肩负起教好语文,以及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的重任。但在现实情况中,很多教师却被种种客观存在的现实因素限制,导致教学工作因难以实现高效化而收效甚微。那么,身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改变这一现状,打造一个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接下来,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并根据个人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效课堂;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众所周知,语文具有知识点琐碎,且难以形成知识体系的基本学科特点,同时,在语文课程中,有着大量需要学生记忆与背诵的文字内容。受此影响,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抬头,难以在课堂中投入充沛的精力,往往表现的精神涣散,甚至影响其他学生。鉴于此,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转变教学策略,在清楚认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现存问题的前提下,尝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并立足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以此打造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教材内容与时代脱节
现阶段实行的教材虽然进行过几次重新编写,但课本中的大致内容与此前并无二致。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以与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进一步加剧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下降。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脱节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内容并未全面的帮助学生学到应有的知识,仅仅是给了学生一个相对浅显的概念,就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教材中的内容,而教材中真正需要学生学的东西却难以通过口头转述为主的教学活动向学生传达,一味的空谈大道理导致课堂空洞乏味,教学内容覆盖不全面,学生的学情不了解不掌握,就会造成学生一知半解的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透彻,学生的语文成绩自然难以提升。
(三)忽略学生之间的个体化差异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对班级中的所有学生一概而论。然而,学生之间学习能力、智力水平、认知水平、思维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直观的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学习效果上。鉴于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保持教学公平性原则的前提下,实施“因材施教”,确保“有教无类”。
二、教会学生阅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随着学生的读书量增加,书中的道理自然明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讲解一遍教学内容,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的理解知识,准确地提取到教师想要传达的信息。因此,逐步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不仅仅是多学课内外的语文知识,更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在书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世界的丰富多彩。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仅可以使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改变自己的个人气质,更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人文素养,积累基础的文学知识。相反,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其阅读质量便不能随能力增长而提升,对教学工作也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饱含深意,意思是说,学生需要读书,去发现书中的道理,更需要会读书,将书中的道理应用于现实生活当中。但在实际上,很多学生往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今天应教师要求读了几页书,在此后的一周之内都再没有翻开过书本,这样应付教师的阅读习惯就不是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部分学生喜欢在教师讲课的时候“读课外书”,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更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甚至对教师的授课状态、授课思路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鉴于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促成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产生学习行为的基础动力来源,也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非智力因素,更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工作的第一位。由于初中学生的天性活泼,让他们长时间的安坐在教室之中,全神贯注的听教师讲课并非易事。因此,教师需要着手于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更好的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状态,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主动性,同时引导学生更加高效的掌握语文知识。
例如,教师在执教《壶口瀑布》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前,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下载一些记录壶口瀑布壮美景观的图片与视频。在课堂上,教师展示这些教学资料,让学生在观看教学资料的过程中,直观的看到壶口瀑布,从而对壶口瀑布心生向往。此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为学生讲解课文之中的细节。如,这篇课文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手法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同时配合图片与视频等教学资料深入讲解,让学生更加立体的感受作者笔下的壶口瀑布,了解作者通过壶口瀑布的壮美而联想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引导学生继承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教师借助学生对自然景观壶口瀑布的兴趣,运用兴趣迁移的方法,将学生的兴趣点转移至课文当中,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再如,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一课的相关内容时。在课前,教师可从互联网中下载话剧《暗恋·桃花源》并截取片段。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话剧故事的精巧,引导学生对“桃花源”产生强烈的好奇。这样一来,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发,从而能够在课堂中集中注意力,提升自身学习效率,推动教学效率的发展。
四、积累基础知识
任何教学活动都无法脱离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尤为如此。若是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比喻为一个“平地起高楼”过程,“高楼平地起”所必须的砖和瓦便是基础知识。鉴于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围绕基础知识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从而灵活的将基础知识应用于课内学习、课外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
例如,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一课时。在课前,教师需要思路清晰的将课堂教学工作分成字、词、句三个层次,同时,也要让这三个层次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层的理解文言文,认识文言文,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首先,教师可以把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如,“要”通“邀”,(邀请)、“具”通“俱”,(完全,详尽)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理解通假字的前提下,进行整句阅读;在此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文章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渔人甚异之”中的“异”(觉得……奇怪)、“欲穷其林”中的“穷”(走到……尽头);名词活用作动词的“处处志之”中的“志”(做标记),通过分析此类词类活用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之中的语法,从而更加顺畅的翻译文章,领悟文章含义;在执教特殊句式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按照现代汉语的规则,去调整原文的句子,如,补充“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中被省略掉的主语、补充“问所从来,便要还家”中被省略的宾语。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的分析文言文中的语法成分,并做到触类旁通。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任重道远,只有教师不断的研究教学现状,结合现状,探索教学方法,同时将获取的信息付诸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春淼.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8(24):87.
[2]江琴.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8(30):23-24.
[3]苏集成.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增强初中语文教学效果[J].传播力研究,2018,2(27):207.